让我们再次回到“亡灵”的话题,以星光体为例子看一看“轮回”的细节。从下图1你会再次看到上述的“两两配对”,其中每一对都能适当地被十三球正弦波所“测量”,同时你也会发现其实每一对里面都存在着不同规模的“生与灭”、“白天与黑夜”。虽然很难把「炼狱」与图中的「生活」这个词联系到一起,但其实并无太大的矛盾。注意看一个中年人的生活,其实就像是一种小规模的「炼狱」。他们已经走过了人生一半的时光,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越来越容易崩溃或失衡,「中年危机」的说法其实并不是时代特征,而是一种自然规律。还是那句格言说得好:“as above,so below”…上方坐标系的前四个球与下方坐标系的前四个球有着对应的关系,当“处子灵”下降的时候,「炼狱」并不能叫做炼狱,就好象小孩在刚出生的时候不会觉得这世界是个负担一样……
当一个天生的「种族主义」者死后,如果他在“退回”途中顺利地退出了「上星界」的话,他将会从下图1最上方的球再次“登录”,然后沿着右边一连串球形成的路径下降,再转入图中最左边的球继续下降,直至出生。如果没有“法师”和其他灵体干预的话,这个“一升一降”的过程大概需要将近一百年的时间左右。但前面我也说了,民间有些“法师”会对亡灵进行超度,如果亡灵自己不警觉的话,会导致本来需要将近一百年的灵界逗留时间被缩短到49天之内,这意味着这个“三脉轮人类”无法刷新他的载具,苟且投生了……其实现实中那些“苟且偷生”的人常常就是“苟且投生”而来的。
你可能会注意到从前几个图表开始我已经把星光界改成了「星界」,这是有原因的,因为星光界有时候确实可以叫做「星界」,有时候又确实可以叫做「星光界」,接下来我会占用些篇幅仔细地解释一下这里面的差别。在远古的时候,当一个人死后,他会干脆利落的从以太界里面退出来,完全地退回到上方世界,这时候我们可以说他回到了「星界」(Astral Plane),而他在这里所使用的载具理所当然的就可以被称为「星体」(Astral Body)。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的死亡变得越来越不如从前那么干脆利落了,大部分亡灵穿越“注销/注册”通道时,由于对尘世的执着,通常无法彻底“注销”「以太体」,以至于这个身体和「星体」保持着不同程度的“粘连”或“锁死”,也就是说,这两个载具紧紧绑定在了一起。所以严格来说,这种复合的身体才叫做「星光体」(Astral-Light Body)。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一些小规模“缠入”(Involution)的必然影响,外加一些「客观应身」的堕落,还有刚才我提到的“法师”的因素,如果不是这些因素促使亡灵的「以太体」紧紧地绑定了「星体」,他在涉足「星界」的时候就不会被各种“刀山火海下油锅”的体验所惊扰,取而代之的只是某种无言的痛苦。要知道「星界」本身并不存在我们日常所认知的形状与光影,他的真实本质是“非感官”的。我们在清明梦与出体的状态下看到的景色与人物其实大多都是「以太界」的特质,「以太界」是记忆与影像的世界(Plane),而「星界」是欲望与性情的世界,是「星体」的振动给予了「以太体」行动的导向与渴望,也正是「以太体」赋予了「星体」活生生的具体形态。
不过要注意的是,通常艺术家的“通灵”情况与“千里眼”人士的“出体”是不太相同的,虽然都发生了“粘连”或“锁死”,但前者的体验更偏向于「星界」,而后者更偏向于「以太界」。这也是为什么前者的才华通常被称为「天眼通」,而后者的才华被称为「神足通」。有很多近现代的「抽象艺术」都是根据偏「星界」的体验而创作的,有机会我会举些例子。而且你必须明白,古代人没有创作出太多抽象画并不是因为他们感知不到「星界」,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发生“粘连”或“锁死”。实际上「抽象艺术」之所以能形成主要就是因为「星界」和「以太界」的体验“混合叠加”而导致的。古代人的意识状态与现代人不同,当他们意识退回到「星界」的时候,「以太界」的体验就变得相对隐藏或“虚化”了,很难形成那种奇异的混合与叠加。这就好像用变焦镜头看景色,在长焦端的时候你看到的是局部,而在广角端的时候你看到的是整体,意识的聚焦也是类似的,现代人「星光体」的体验刚好相当于“使用了中间焦段”,是一种混合型体验。这只是个粗糙的比喻,请不要绝对化。
*注:图2是顺便复制出来的图形,像不像降维“打折”版的DNA?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