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放翁这句诗,相信每位醉心于文学创作的人都不陌生。仔细想想确有几分道理。所有的文字本就存在,有文学素养和文字素养的人信手拈来,即成佳作。放翁称之为“妙手”。然而,这看似信手拈来,实则需要夯实的文学基础,再加上些许灵感。所为灵感,我一直认为是很玄妙的东西,无从描述,瞬间即逝。或许在灵感涌现电光火石的瞬间,即能有名篇问世。那什么是灵感呢?我相信没有人能说清楚讲明白。灵感或许就是在你创作时,上帝恰好悄悄地吻过你的额头,又或许是某一件事某一个人触动了你心底的那根弦......灵感来了的时候,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特别俗的说法是“文思如泉涌,灵感如尿崩”。在灵感的加持下,作品也极具灵气不会生涩刻板。我们姑且将放翁称为“妙手派”吧,谈到妙手派必然要提到李太白,太白的诗飘逸豪放,一气呵成,读完后令人不禁拍案叫绝,连呼精妙。杜甫《饮中八仙歌》有句:“李白斗酒诗百篇”,《春日忆李白》中有句“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有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可见李白写诗有如神助,气贯长虹。四明狂客贺知章是李白的忘年交,初识李白,即惊呼李白小友为“谪仙”,也因李白写的诗有着神奇的感染力和变幻莫测的想象,从而被李白所倾倒。曹子建七步成诗,七步之内便成佳作,传为美谈。李商隐有“宓妃留枕魏王才”之句,称赞曹子建才思敏捷。
其实广义来讲,每个伟大的诗人都能称为“妙手派”,但从创作过程来看,为了区别对待,我们来看另一个“流派”。
“ 二句三年得,
一吟泪双流。
知音如不赏,
归卧故山秋。”
贾岛的这首诗,我们也不陌生,但这首诗背后的故事,未必人尽皆知。这首经典五绝是对《送无可上人》中“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的加注,或许我们现在看来也就是两句诗而已,但贾岛历经三年,出此两句,难怪会“一吟泪双流”。也足以看出诗人创作过程的不易和创作态度的严谨。贾岛还有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诗人曾出家为僧,号无本,传说诗人起初在“僧推月下门”和“僧敲月下门”的推和敲两字上迟迟拿不定主意,不确定用哪个字会更好。以至于食无味寝难安,一日贾岛骑驴外出途径长安城的朱雀大道,虽身处驴背,心里却仍然想着究竟用推还是敲更贴切,不觉自己的驴闯进了同时在朱雀大街上行驶的文学大V韩愈的仪仗队里,被韩愈的下属带到韩愈面前,韩愈问贾岛何故闯入自己的仪仗队,贾岛便将自己的这句诗诵读给韩愈听,并说明了自己拿不定主意究竟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韩愈听后思考片刻告诉贾岛用“敲”字更好,夜深人静拜访友人依然敲门,显得更有礼节,并且一个“敲”字,在月夜里平添几分声响,读来更为响亮。贾岛听后深以为然,或许贾岛有选择困难症吧,借韩愈之力替他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韩愈不但没有怪罪贾岛冒犯之罪,两人反而还成为朋友。都说自古文人相轻,我看是文人相惜,无论贫富贵贱,高官布衣。这就是“推敲”的典故。推敲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后来贾岛受教育韩愈,弃僧还俗,决定考取功名。一千三百多年前赴长安赶考,适逢秋季,长安城里落叶飘飘,随口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却发现这句诗只能做下句,苦思冥想也想不出上句。骑马经过渭水时,但见秋风起,吹皱了渭河之水,顿受启发,才有“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千古名句。
唐代诗人卢延让《苦吟》中有一句“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更加说明创作不易,炼句极苦。同时也告诉我们。创作要精益求精,字斟句酌。我们姑且称贾岛和卢延让为“苦吟派”吧。无论“妙手派”还是“苦吟派”,都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精神食粮,他们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传承。
妙手也好,苦吟也罢,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比如同是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诗句中的一个“绿”字几经修改才由“到”字确定为“绿”字。再比如唐代诗人任翻在台州寺壁上题诗(古人有题诗习惯,今人切不可效仿,否则会被视为不文明游客):“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题罢飘然而去,行数十里后忽觉改为“前峰月照半江水”更好,月亮不可能照遍一江之水,改为半江更符合实际更有韵味,遂策马返回,就为改这一个字,再行数十里,回来之后却发现已经被人改过了,任翻叹息:“台州有高人”。苏轼的“轻风摇细柳,澹月映梅花”,先被鲁直改为“轻风舞细柳,澹月隐梅花”,后又被苏小妹改为“轻风扶细柳,澹月失梅花”,更为精妙绝伦。所以一字之差,往往失之韵味,关键一字,往往是点睛之笔。
夜已深,暂且聊到这里,下期再见,也欢迎文友们指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