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在路上
乐山古镇趣谈之一

乐山古镇趣谈之一

作者: 8b464234e4ec | 来源:发表于2018-12-08 17:57 被阅读9次

                        苏稽稽古

                                         

            嘉州古镇有苏稽,镇在嘉州古城与峨眉仙山之间,夹峨眉河而建。其得名有三说:一说是苏东坡先祖唐代人苏廷曾在此稽留,故名;一说苏稽是一位古人名,此人又叫苏启,因隐于镇外山上,故山名苏山,镇名苏稽;一说是苏东坡曾在此地“稽古”(相当于今日的“考古研究”),故名苏稽,并说明代有个当官的在荻坪山挖得苏东坡用过的砚台,俨然有了考古学上的证明。此外,峨眉河在此又称为苏溪,据说也是因苏东坡之故。

          苏稽镇由苏稽、新桥、沙咀三场组成。有专家云:苏稽三场本名应为“蜀佳 ”、“仡佬”、“汉人”,蜀佳 是古蜀族妻 王之后,仡佬是仡姓之僚族。三个民族共处一地,为乐山古代民族融合的史例。后来,人们把“蜀佳 ”写成了同音的“苏稽”,“仡佬”写成了同音的“葛老”。此说把苏稽历史上推到了两晋南北朝以至古蜀时代,并又成了苏稽得名的第四种说法。现在苏稽之名尚存,但葛老已改名为新桥,失去了一个极有史料价值的地名。

            可靠的文献记载,在唐代就有苏稽了,时称“苏稽戍”。宋代建为镇,为龙县四镇之一,且人口众多,如同县城。范成大当年游峨眉山,路过苏稽,打了一夜旅馆,有诗道:“送客独回我独前,何人开此竹间轩。滩声悲壮夜蝉咽,并入小窗供不眠。”峨眉河畔,孤灯壁影,失眠了。

            不管如何,苏稽确是有古可“稽”的地方。镇境内肖山、荻坪山,汉代崖墓处处可见。荻坪山腰有崖墓一座,明代时有所改建,名为“朝阳洞”,祭祀着儒、释、道三家人物。清代在洞内绘壁画,有“峨眉山朝圣图”等题材,表明了苏稽一地为乐山去峨眉山的必经之道。荻坪山上有隋唐时期的窑址一处,堆积相当厚,乡民称为“瓦子堆”,说是古代蛮子烧碗儿的地方,后经省上考古专家考证,那是隋唐时期的文物,需要好好保护。

            镇南有清代古建筑南华宫,历经沧桑,现已成为猪儿们增肥的场所。镇西临江河边有东坡亭,未毁时有前后三殿,第一殿为观音殿,第三殿为东坡殿,殿内供奉的却是东坡、吕洞宾和龙王三太子。东坡与吕祖、龙王三太子伙在一起,到也少见。今日只剩遗址,尚存残碑一块,草书题刻“白云深处”四字,说是苏东坡手迹。但碑上款却为“吕祖题”,看来还是吕洞宾遗墨。古代从乐山往峨眉山的游客,大多要在此地小驻。清乾隆8年(1743年)窦綗路经,印象尤深,有文记东坡亭色景道:“是以风物开朗遥望峨峰,白云鳞次错出,莫可名状。少倾云散,青峰孤悬,翠色扑人眉宇。”原来该地还是远眺峨眉仙山的绝妙之处。

            穿场而过的峨眉河上,现存一石板平梁桥,建成于清道光二十五年。全长达93米,共有十六孔之多,均用雅石筑成。所用雅石大者长五、六米,重约五吨。如此之巨,可想见当时从青衣江船运而下的壮观景象。细细算来,此桥还是乐山境内最长的古桥,日日行走于上的苏稽人,有几人能知。

            古镇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其特产首推“嘉定大绸”。乐山生产丝绸历史悠久,唐代已有“水波绫”,“乌头绫”等名特产品。到清代前期,苏稽丝绸业兴起,所产土绸“俗谓之邓阳绸”,再发展提高,就成为著名的“嘉定大绸”。

            嘉定大绸以当地产素丝为原料,采用传统“水织法”以木机织成。该绸紧密绵软,透气凉爽,一袭在身,轻爽舒适。到近代已远销香港、澳门、缅甸、东南亚一带以至欧美国家。由于丝绸的畅销,苏稽一带成为丝绸业的重要产地,至今仍十分繁荣。民国时,苏稽四乡居民约八百户,就有百分之六、七十从事丝绸纺织业,号称乐山的丝绸之乡。

            嘉定大绸外销多通过马帮取道南方丝绸之路。近代苏稽马家做大烟生意,自组马帮,便以丝绸走此道换取烟土牟利。也由于此,苏稽一带烟毒流害。黄炎培路过,触景生情,叹道:“滑竿儿,来去匆匆,十个劳工,九个烟容。临上征途吸一筒,算流差命合穷。君休问,西场水口,百盏灯红。”

            事实上,大大提高苏稽知名度的,是“苏稽香油米花糖”。此物原名“猪油谷花”,清末创始于峨眉,其后被张吉武带到苏稽生产,改名“香油米花糖”,并打上了“张记”的商标。以其“香、甜、酥、脆”的特色,扬名一世。不久就打进成都花会、成了灯会不可缺少的参展食品。1940年销往香港,享有美名。1960年再度去港,又获好评。1985年到北京,被中商部评为优质产品。苏稽查之名随之远走。因此,苏稽如果要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乡镇级)”之类人才的话,张吉武当为首选人物。

                 

         

                            安谷故事

     

        乐山人有福,出国很容易,谚云:“出国出国,出到安谷(国)。”便是。这个安谷很近,就在乐山城溯大渡河而上10公里的大渡河南岸坝子上。镇为宋代嘉州龙游县四镇之一,唐代有寺名安国寺,镇便因此而名。宋代方志《舆地纪胜》载其景物,有“白檀山”、“檀谷”之名,表明宋代的安谷就以出白檀木闻名于世了。

        今名安谷,一说是改安国的“国”字为同音的“谷”字而来:二说是祈祷五谷丰登而名;三说是“谷者,善也,谓安于善”,故名;四说是明代乡人因檀谷“山谷幽逸,居之安也”而名。马一浮路过,颇有感受,道是:“溪流清泚,绿树成行,田畴交错,双峨在望,景颇幽旷。”而郭沫若师帅平均作安谷小学校歌,一开头就唱:“安谷可安居,明末事有凭。”看来是赞成最后一种说法了。抗战时,古建筑学家刘致平到安谷调查安谷民居,为其环境陶醉,说:“有远山绿野,树丛四周,环境幽雅至极。”依旧是同样的感觉。

        安谷历史可早到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镇南双水、大龙、泊滩、王元、安谷等村浅山山腰都有新石器时代石器出土,有石斧、石刀、石矛、石凿、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石弹丸等种类。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专程前来发掘,又采集了穿孔石刀、黑燧石刮削器等新器物,确证了安谷新石器时代遗址重要的历史价值。更有意义的是,它们是离嘉州古城最近的、也是最早的乐山先民的文化遗址,乐山人如要寻根,安谷实是不可遗漏的地方。

          从这些遗址判断,三、四千年前的安谷坝子还是一片汪洋,大渡河主道沿安谷、车子诸山而下,今天的山湾在当时都是河湾岔水。古人所居的山腰都位于水边上,大渡河为其从事渔猎经济提供了天然的便利。其后大渡后北移,安谷由湖泊而成沼泽而成平坝,为人们留下了这片肥田沃土。同时,又在安谷的土地下埋藏了一片一片的金沙矿藏,使安谷与金口河沙坪、沙湾葫芦坝并列为乐山三大产金区之一。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年产黄金可达6、700两,一度号称“川西南第一金矿”。

        古镇及其周围山崖上,汉代以来的崖墓、僚人岩穴墓、石刻造像、寺庙祠堂遗址、碑刻不胜枚数。崖墓规模或大或小,有“舞乐”、“神兽”、“瑞鸟”、“斗拱”、“门阙”等若干雕刻引人注目。岩穴墓以崖墓为墓地,开造于崖墓内岩壁之上,不像一般岩穴墓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其作法耐人寻味。

        安谷因之得名的安国寺又名古佛禅院、海会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算来已是嘉州最早的古寺之一。寺历经沧桑,东迁西移,最后在清代迁至安谷镇上。到今天,只剩大殿一间,成了供销社的库房,差不多已被人们忘得一干二净了。

        保存好一点的,算是那座土主庙。其特别之处,是曾经同庙建过安谷文庙。按理,文庙最低也只能设到县级。安谷区区乡镇何以如此破例设置文庙?有解释者云:明代安谷出了个武状元,外号钟牯牛,虽是大老粗,但力能扛鼎,并可绕场游走几步,故得以进宫吃御酒。谁知得意忘形,乐极生悲,失手打碎御杯,被推出午门斩首,大失安谷人的脸面。有位身为安谷人,曾在山东济南做过官,名章寓之者,认为是缺少文化所至,因而破格在安谷土主庙中另建文庙,要安谷人好好的读点书,长一点安谷文风。庙内还绘有孔夫子《杏坛鼓琴》的壁画,画夫子鼓琴,弟子侍立,让乡民们看图受教,不要安于当老粗丢人。

        这位章寓之对家乡偏爱至极,为了帮助家乡开凿水井,还特地从济南带回七个石井圈,用之建成了七个水井,这就是颇有名气的“七星井”。井至今犹存,所在之村也因之称为七星村。

        不过安谷人爱提的不是这悠久而丰富的历史,而是发生在现代的三大“国(谷)”事:

          一说是藏过故宫的“国宝”。那是指抗日战争时,故宫博物院的9千多箱文物在1938年至1946年曾保存在安谷镇。文物分别存放在6家祠堂和古佛寺等7个地方,经7年光阴丝毫无损。因此,当时的国民政府特颁发6个木匾给这6家祠堂,以资表彰。匾上刻“功侔鲁壁”四大字,为当时博物院院长马衡所书,并刻上“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印”方印,表明为政府行为。其匾或金底黑字,或黑底金字,老百姓艳称“金匾”,至今尚存3块残匾,或当作门板,或置于楼角,已羞于见人了。

        二说是给毛老人家上过“寿桃”。事指1962年,当时的安谷人民公社把小有名气的安谷特产“安谷水密桃”别出心裁地选了16个,做上“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字样寄给了北京中南海请毛主席品尝。中共中央办公厅收到后还打了张条子以为凭证,至于毛老人家笑没有笑纳那就不得而知了。

          三是江总书记留下了"龙足"。则是说江泽民在1991年到安谷大烂坝视察5·5万亩下湿田改造工程,走了好一截田坎坎,还方便了一次。 如此这般,均是安谷的“国家大事”,到安谷是不可不提的。

                             

                              楼子冲

           

      乐山古代地名中,“平羌”是人们最常涉及到到的地名之一,如此出名,靠的不外乎李太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在西晋末獠人入蜀至北周建平羌郡县到北宋撤消平羌县止,五百年扑朔迷离的乐山中古史上,“平羌”一直是个让人兴趣浓厚的名儿。在隋代,平羌县城一度迁移到距今乐山城东60里的地方,31年后因獠人造反才迁走。这个作了31年平羌县城的地方在哪里,竟然有井研三江镇、市中区青平镇(铁蛇坳)、市中区白马镇楼子冲等三说。诸说虽未定,但白马镇楼子冲与平羌有了因缘却是结定的了,因此,今秋的楼子冲便成了我下乡一走的地方。

      楼子冲北距白马镇不过12里地,缓丘中一块坝子,坝子上一个村子,磨池河穿坝走村蜿蜒南下,楼子冲也便有山有水有田有地有树有竹有人有狗,成就了一处山村小景。虽不敢说“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念念“小桥流水人家”倒也无妨。小桥下,流水间,一群洁白如雪的鸭子游弋着,与浑黄的溪水映衬,让“小桥流水”又有了另类的情调。桥有二,均为石桥,村北一桥北通白马可达井研,村西一桥西通茅桥可下乐山,依“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说它“四通八达”当无异议。

      问村民,何为楼子冲?答曰:该地旧有黄姓祠堂一座,有门为楼,俗称“楼子”,是当地标志性建筑,地名也就“楼子”了。细说则云楼子冲原为县城,后一场大火把城烧毁才把县城迁到乐山的,因此有老话一句流传:“先有楼子,后有乐山”。又道昔有记事古碑在坝中,惜毁坏无存。再言现在如果在村中打井,下去两、三米深就可挖到瓦片砖块,那就是当年县城建筑的遗迹。口碑如此,信不信由你。问现下可有实物?一村民言,其家藏有“文字石”一块,大可盈握,看罢,实乃斑纹玄武石一枚,石纹如甲骨文、如小篆,如……说是有藏家出价1000元未卖,得让我小开眼界。

      眼前的楼子冲则只二、三十户人家,小青瓦木构房、砖瓦房顺河而建。村东小山上一棵大黄桷树依崖而生,枝繁叶茂,荫浓一片,如孔雀开屏。村西古石桥为拱桥,三孔,村民言,桥少说有百年历史,以前桥上就是菜市,可知当年的繁荣。现桥上桥下塑料袋等生活垃圾花花绿绿,昔日菜市今为垃圾场焉。桥东头又一棵大黄桷树,树身横出如虬龙纠结,直指村东小山上大黄桷树。村民得意道:两树均三百年古树,政府挂有铁牌保护,一称“龙树”,一称“凤树”,合起来便是“龙凤呈祥”,为我们楼子冲一景,更是楼子冲风水宝树。

      “凤树”树根下部分作四支,纠结曲折附着于崖壁,宛如天狗站立。与我同行的白马镇文化专干老刘道:白马镇有俗语云“白马场的酒,楼子冲的狗”,所以那树根也长得也像只狗,有意思吧。他说楼子冲的狗很出名,厉害。于是我注意起村中的狗来,一注意也就见到一只狗,如狼犬,体型高大,立耳朵,黄黑毛,铁链子拴在门口,见我不叫更不跳,盯了一眼便地低下了头。嘻,楼子冲的狗。

      老街老房两排,大不了是民国时建筑,在其它村罕见的村卫生室就在其中,铝合金卷帘门内,竹椅、条凳、办公桌、电视机间是一位中年人,他身后中药柜排立,西药瓶错落,大概是中医西医通吃的郎中了。

            村中最像堂的房子是村委会和村党支部办公楼,两层楼的砖混建筑正是一座“楼子”,外墙贴满白瓷砖晃人眼目,令人生烦。但戴着“瓜儿皮”顶的院墙黑板报上《楼子村村务公开栏》却吸引了我的眼球。板书的“2003年10月至2005年9月出生婴儿统计表”中列出该村两年新增婴儿12个,除一家是二胎外,均为一胎。其中一对夫妻2004年2月结婚,当年5月便得一男,效率何其高也。心中一惊,其后一乐——揣着娃儿扯结婚证了。再让我一惊,其后又一乐的是,12个婴儿中,男婴仅有3 个,男婴与女婴之比为1:3。噫!阴盛阳衰乎?楼子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夕雅y:💜💜
      • 海棠小生:闲来无事屏幕刷,此君大作甚当夸;
        文思巧妙堪奇秀,碧玉无暇赛莲花。
        【吾已烹制上等香茗,祈待尊驾移步草庐,为小生指点一二不胜感激。】
        8b464234e4ec:@海棠小生 多谢🙏
        8b464234e4ec:@海棠小生

      本文标题:乐山古镇趣谈之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jaq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