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每天坚持写东西,发现写的过程,是个梳理的过程,是自己给自己答案的过程,这让我觉得写东西其实就是自己在对自己教练。今天特别想读《高绩效教练》这本书,于是20点找来开始看,看了2个小时,读了整本书的25%,做了6页笔记。其实这本书最前面在解释什么是“教练”?
教练本身不提供建议和答案
教练的基本理念是“世上不存在无能的人”
教练的重点是“培养客户的觉察力和责任感”。
我认为人在写的过程是可以自我教练的,可以自己给自己答案,那么其他人肯定也可以自己给自己答案,虽然其他人可能不是用写的方式找答案,但是别人肯定也会思考,会有自己的答案,而且教练本身也是不提供建议和答案的。那我为什么还总是喜欢给别人建议呢?我想了以下几点原因:
一、我没有耐心
在别人找我倾诉问题时,我经常很快就给出自己的建议或解决方法,因为我不想听对方继续诉说下去了,我没有倾听的耐心,不是一个好的倾听者。
二、给别人建议显得我聪明,会让我有优越感、掌控感
别人诉说某件困扰的事情时,我会潜意识认为对方没有解决方案,所以给出我的,这样会让我觉得我比对方厉害,我更聪明,从而让我在这次谈话中有优越感,但其实对方有自己的答案,因为大家的智商基本都差不多,我能想到的建议,别人肯定也想过了。我要给对方自己的建议,是希望对方能按照我的建议去做,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会让我觉得自己在掌控这件事或者在掌控对方。但其实呢,对方的困扰是对方的问题,我给建议,是在试图让困扰的主体转变成我,这肯定是错误的。因为这场谈话结束后,困扰还是对方的,并没有成为我的。
三、我想要话语权、想表现自己
在谈话中,作为倾听的一方,是没有太多话语权的。但通过“给建议”的方式,我可以重新拿回话语权,可以借机表现我自己。为什么我要急于表现自己呢,因为我觉得如果我不表现,那么对方会看不到我的优秀,看不见我的聪明才智。
四、我认为别人的答案比我差、我不相信别人的潜能
最重要的是我不相信别人,我不相信这个人能自己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在和孩子,或下属的谈话中。我会认为我是过来人,我有丰富的经验,孩子或下属只需要按照我的经验去执行即可。我为什么会不相信别人,是因为我看不见别人,我太过于关注自己和相信自己。我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而不是别人的。
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都可能是倾诉方或建议方,当我们是倾诉方时,我们大多时候并不需要建议,我只需要有人倾听,需要有人看见我的想法、我的委屈、我的情绪,只需要对方给予无偿的陪伴和及时的认可,而不需要对方给我什么烦人的建议。当然,在难以定夺的事件上,我们可能也会主动向对方征求建议,但其实在征求对方建议以前,我们内心都是有答案的。很多时候,我们不过是想求证对方的建议是否和自己的答案吻合,以证明自己是对的,或者自己的答案是安全无风险的。在对方建议和自己答案不一致时,我们可能还会进行反驳,甚至有时会一意孤行。你不是说你的建议是对的么,我偏要往相反的方向做,就是要证明你的建议是错的。
所以我们要时刻告诫自己:千万不要给别人建议,要忍住、忍住、忍住!要相信别人的潜能,要相信孩子的潜能,别人的人生,别人当然可以作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