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在朋友圈发了一篇关于冷暴力的牢骚,嗯,现在想想那应该是压抑很久的牢骚吧。
百度"冷暴力"这个词条,给出的定义是暴力的一种形式,主要表现为家庭冷暴力,和职场冷暴力两种。想想有点怕,出了校门以后,经常生活的两个场所,都存在着冷暴力。
提到家庭冷暴力,我想先抱抱自己,如果可以,我更想抱抱以前的自己。
在我的印象里,一直跟父亲都亲近不起来,一直都说女儿是爸爸上辈子的小情人,我却从未感觉到过。二十多年来,我向父亲撒娇的次数屈指可数,父亲哄我的次数更不用说了,几乎没有过。
小时候父母吵架了以后,都会几天不说话,那时候家里的气氛,嗯,很诡异,具体的感觉现在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那时的自己连吃饭都要小心翼翼的。后来大了一些,父母对自己不再是做错事就打骂了,而是选择了一种他们觉得还不错的方式——“不搭理,冷着脸”。以至于现在工作了,很多时候想跟父亲沟通一下,但只要存在分歧,他就会用从小一直在用的方法,冷着脸,拒绝沟通...
这样感觉比打骂更难过,打骂至少让自己知道错在了哪里,而"不搭理,冷着脸"却会让自己每天都在怀疑自己,每做一件事都会先否定自己。
这些经历,导致了我内心的敏感与自卑,习惯性的自我否定的一些性格缺陷。以至于这么些年,我一直都走在自我自愈的路上。真正应证了,好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好的童年一生都在自愈。
类似我这样子的经历,在中国式的家庭里,都已经习以为常了,不仅父母那辈是这样子的,年轻小夫妻,在婚姻生活遇到争吵分歧时,也是首选这种方式解决。
我的闺蜜,在刚结婚那两年,因为与老公的生活习惯不同,就经常闹矛盾,然后争吵,吵到最后,就会是彼此互相不搭理,连续冷战好几天。
我问她,“这样子不难受嘛”
“总比一直大吵的好呀,这样冷静几天也好让他知道错在哪里了”,
但最后她老公也没有认错,而他们却是莫名其妙的就和好了。
这就是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吧,代代相传,父母的相处模式,潜移默化着我们的相处模式。
记得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运气很好,是堂姐带我。什么都还不怎么懂的我,那时经常被堂姐骂,也会被堂姐每天提着耳朵说教,"好好干活,勤快点...."
那时真的是诸多抱怨,觉得爸妈都没有堂姐管得严。后来独自出去工作,要适应完全陌生的环境,也要跟不了解的同事磨合,还要摸索新公司的工作方式。这些通通都要靠自己时,就很怀念堂姐以前的唠叨。
这时就显示出,原来语言的伤害真的不算什么,真正的伤害,是对你不理不睬。刚实习的时候,基本做什么都要自己观察,要么就是到处问,但是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没有分派工作时,基本也不知道问什么。那时的感觉,就如自己是在看电视剧一样,看着他们忙碌,但却完全没有在家看电视剧的那种好心情。
可能固有的思维让我们觉得,语言是更容易伤害人的,说出去的话如泼出去的水,很难收回来,很多时候我们要注意场合、注意分寸来说话。
"不喜欢一个人,不能直接拒绝,容易伤害到他/她。"
"同事之间,大部分时候只能看破不能说破。"
但如果伤害有级别的话,语言真的排不到最前,语言只要好好组织,都会被理解。
而冷暴力却是直逼心灵深处的,它击垮的是人的精神层面。陷入冷暴力中的人,会反复的否定自己,哪怕错在别人。不好的语言也是沟通,而冷暴力则是完全拒绝沟通。
到目前,面对冷暴力我都没有很好的办法,改变不了别人,只能先改变自己。如果身边刚好有人在对你冷暴力,那一定一定要远离他/她,记得事情不一定是你的错,不要先否定自己,就是有错又如何,人生漫长,还不能犯错了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