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这是《礼记·学记》对先秦诸子百家教育思想的总结,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发展的基石。教育的重要性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时期都是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的,但教育又具有时代性,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21世纪,我们的教育当如何转变?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校长李志欣先生的新著《教育微创新:发现细节的力量》就这一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引人深思。
《教育微创新:发现细节的力量》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单位资助校本研究专项课题研究成果,是李校长多年从教实践的深厚积淀。李校长多年以来一直坚守在中学教学与管理的第一线,在教育理想与热情的指引下,就“薄弱学校到底怎么样才能激发其生命的活力,迅速实现由薄弱到优质发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展开了广泛的探索与总结,最终以“微创新”作为治理薄弱学校的起点并取得有效成果。《教育微创新:发现细节的力量》一书正是李校长在丰厚的教学实践与管理经验中凝结出来的教育思想的体现,该书内容详实,亮点突出,具体如下:
一、观点鲜明,与时俱进
新时代下的教育创新绝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式的转变,教育与它所处时代和地域的政治、经济息息相关又具有其独特性。基于此,本书作者提出“全学习”课改新理念,主张立足于学校具体情况,运用微创新领导力,打破学校教学与管理固化的躯壳,慢慢改善学校教育生态,改良学校的各种生产关系,从而全面提升教育生产力。
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更加广深的对外开放与交流中,中国人的主体意识得到了飞速的提升,尤其是接受教育的新一代中学生对自由与新鲜事物的渴望呈几何状迸发式增长。中国传统“学堂”式的教育方式已然落在了时代的后方,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和滞后性使得传统教育的影子依然存在,尤其是在那些“薄弱学校”里体现得更加明显。本书的最大特色就是用“爱与美,尊重与自由”的教育理念取代传统“权威与禁锢”的教育模式,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意识。无论是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调动教师的自觉性还是发扬学校管理的人性化方面,全书处处都彰显着新时代“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特色,作者还结合自身教学、生活的经历,就“薄弱学校”的现状进行了一系列思考与总结。
二、体系严谨,内容详实
本书作者在累积学校教育与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全书分为“把成长空间还给学生”“激活教师的成长自觉”“发掘课堂与课程的价值”“好学校是一方池塘”“让管理走向人性的关怀”五个章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并突出了学校管理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结构非常严谨。此外,本书从五个方面出发分别选出了当下教育普遍存在的9个代表性问题,然后用45篇文章,以“问题发现—问题分析—解决方案”为架构,细致分析了当下薄弱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结合自身教学、管理的经验总结出了可供借鉴学习的成功做法,充分彰显了微创新的教育魅力。
作者立足于自己的教育和管理实践,分析了在现实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诸如“对学生的评价单一化”“教师丢失了学习主动性”“线上教学效率不高”“学校管理模式僵化”等,并且在书中用大量的现实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跳出了单纯论述教育理论的空洞、枯燥,以小见大地阐发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既有助于读者的理解,又能结合具体案例抓住教育创新与管理的细节,体现出教育“微”创新的“大”力量。“把指挥的权利交给学生”“走向减负的专业自觉”“基于价值观引领的纪律管理”“一切成为习惯,习惯成为经典”“全学科阅读,全学科育人”“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谁有思想,谁就是学校的领袖”“引领教师走上‘教育自我’的幸福之路”“教育是自由的,教师是自由人”“教师要教书,还要读书,更要写作”“让课程自然地生长,让文化自由地绽放”“‘全学习’让课堂变得更智慧”等等这些作者在实践中创造或总结的教育理念都精准地戳中了当下教育的痛处,对解决当下的教育问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三、文笔平实,真切感人
一部优秀的作品必然是来源于现实并最终回归到对现实的指导。作者深谙杜威“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用眼、用心、用脑去观察学校中的各项教育活动并从中进行反思,用十分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将各种教育理念生动地展示出来。作者虽采用了平实的文风,但书中又不乏引经据典,妙笔生花。如作者在书中多次引用“希言自然”“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出自《道德经》《史记》《论语》中的大量名句来阐释教育之道,也将苏霍姆林斯基、斯宾塞、杜威等现代教育学家的思想融汇到他的教育思想中去指导教育实践。作者在文字的可读性与学术性中找到了恰到好处的平衡,其功力可见一斑。
作为校长,作者充分把握与师生的互动,给予每一位师生爱与尊重,并“每天尝试采摘校园里每一个生命的心情、品质乃至产品,把发现的‘新大陆’记载下来”。仅仅书中展示的教育现象与事例,就将作者对教育的热爱彰显得淋漓尽致——对学生的深沉关切,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对课堂的严谨热爱,对学校的心血倾注,对教育的细节把控……小到从每位教师和学生的穿着打扮出发去呵护他们的情绪,大到对整个学校所有课程体系和教学制度的管理着手实现学生的自我发现与教师的自我获得,作者照顾到了教育环节中每一个个体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把握住每一个可以撬动学校发展、师生成长的“教育微创新”的细节支点,带领他们向教育真理的殿堂出发,走向幸福的约定。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背后是强大的教育使命感和领导力,是儒家文化中“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生动践行,读来让人动容,肃然起敬!
在纷繁复杂的教育现状下,面面俱到是很难做到的,故本书仍有不断完善的空间。但教育是时代的产物,只要时代在发展,教育就会不断面临新的挑战,正是因为有无数个像李志欣校长一样的教育者,他们满怀激情与责任、深入到教育最前沿,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观察与反思,并带着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回到教育实践中去,我们的教育就会在一次次攻坚克难中更加完善而美好。因为有他们,我们相信中华民族的教育大计与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 王琇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