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感想之二/以道齐物
在深入学习《齐物论》后,便有一种渐入佳境之状态。似乎,千年之后,可与圣人遥相对话,静坐而悟道。
为了确保学习不掉队,决定利用周六、周日空闲时间,提前完成下周的学习任务,写好心得,做好作业。也让吾之周末时光过的不同反响,且意义深远重大!
《齐物论》应为庄子哲学之根本,是庄子探求宇宙之本源、为《齐物论》寻求依据的过程。庄子主张用“道”之观点看待世界、分析事物。“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危橘怪,道通为一。”原来,无论是大、小,美、丑,各种奇形怪状之物,都通为一个“道”。如果人们看出了分别,源于认识事物的局限性。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指非指”、“马非马”均系一管之见,如果把事物的对立面取消了,任其自然,事物之间就没有任何区别和不同了,这便是“齐物”了。
在老学庄学中,虽有自然主义因素存在,却亦有些许极端机械论、决定论,有时还具有神秘主义之成分。而将自然主义与神秘主义一以贯之的哲学,正是庄学之特色也。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庄子认为世界原本都是虚无缥缈的、浑然一体的“道”。而“物”,产生于不存在的“无”。如此,用道看世界,怎么可能有不齐同的道理?
那么,何为道?老子《道德经》中说:“一阴一阳谓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自然界事物发展之规律也。所以,世间万物皆由道而生。用“道”观察和分析事物就合乎情理,不会分别,也就不会产生各种分歧。
魏晋时期,道家之学盛行。期间,向秀、郭象二人各有自传,或“述而广之”或“点定文句”著《庄子注》。也有学术届认为,郭象直“窃”向秀《庄子注》“为己注”。如此看来,流传下来的《庄子注》即为向秀、郭象二人之合作也。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以为,宇宙之大,“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其几亿年的运行,自有其独特之规律。我们人类在其中生存,想了解其奥妙,将是几生几世之事。宇宙浩瀚无穷尽,道家的先人们在研究宇宙及事物发展规律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只是我们知之不多,无法了解自己、了解世界、了解宇宙而已矣。
学习经典著作是我们直接与古人对话,探索未知世界的最好途径,坚持不懈努力学习进取,相信定会有所收获。
注:1,向秀,字子期,河内怀人也。清悟有远识,少为山涛所知。雅好老庄之学,庄周著内外数十篇。
2,郭象,字子玄。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自注《秋水》、《至乐》二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