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住嘴,不仅能避祸,还能省钱。当一个吃货可以,但是,吃的方向不能错哦
一
熟人见面打招呼时,尽管方式多种多样,但有一句话是常常挂在嘴边的,那就是“你吃过了吗”?很久以来,我一直奇怪于人们为什么把这句话放在优先级。问者热情洋溢,满脸堆笑,好像如果你没吃,他会请你吃大餐一般。
有次散步时遇到一位朋友,他一见我,脸上含笑,张嘴就问:吃过吗?我想调戏他一把,就笑着说,还没呢。
这大哥一时就有些讪讪,搓着手,不知怎么接我的话。我暗自有些发笑。他以为是我让请吃饭似的。
所以,以后别人再问“你吃过饭了吗”?你万万不可回答没吃。否则的话,弄得彼此都有些尴尬。
当然,情商高的,也可能顺口接一句:没吃是不,正好我也没吃,赏兄弟一个脸,一块儿共进晚餐吧?
当然这是最好结果了。但现实生活中,还是千万别试。有些时候,人心真的是经不起测试的,还是难得糊涂为好。
因此,这个见面就问“吃了么”,仅仅是一种点头致意的相互招呼而已,是一种很中庸的社交语言,平淡得如一杯白开水。
但把“吃了么”这句话放在打招呼的首位,毕竟有它一定的原因。后来,我仔细考究了这个问题,原来,我们的先贤早就下了定论:民以食为天。一句话,把这个问题解释得非常直白和清楚。
后来又看了电影《一九四二》,那种种因灾荒而产生的恐怖镜头,让我有些触目惊心。一直不知饥饿为何物的我,才感到肚里的辘辘翻动。
敢情小时候学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还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在我脑海中仅是一两首悲天悯人的诗而已。
因为我小时候,是衣食无忧的。
二
我们那里是鱼米之乡。虽处山区,不是太富裕,但对于吃,却是很讲究的。即使是茅椽蓬牖,瓦灶绳床,也要吃,是民以食为天的现实模版。
一般居家每顿饭必有几个菜,中午再来一个蛋汤和肉片汤之类。虽然菜肴很普通,但也是尽力做得很精致。而且,非常会吃。一般不起眼的食材,都能火候拿捏得很到位,佐料搭配得恰到好处。
我是最喜欢吃焖排骨。且不管是什么细排或其他的什么排,只要是排骨就成。因此,家里就迁就我经常吃这道菜。
但那天中午,正当我把一根排骨往嘴边送时,却闻到一股怪味。原来,不知是不是母亲疏忽,把排骨里放了香菜。
我对于香菜是厌恶至极。它发出的那种味道,就如臭屁虫放的屁。而对这个臭屁虫,我从来避之如蛇蝎。扁的身子,还特别黏人,往往不知从什么地方呜呜撞将来,拿手拨弄它时,就发出一阵怪味,让人恶心。
我把排骨一口吐到地上,眼泪汪汪叫喊,我不吃了,这什么鬼菜。母亲有些恍然大悟,估计是误放了,因为她知道我讨厌这香菜,一直小心规避。她赶紧道歉说,我把那香菜挑出来好不?
好什么好,全是怪味。我很生气,嘴里叽叽喳喳数落着,一时恼怒,竟把一盆焖排骨扔到了地上,惊得父亲赶紧去拾,他嘴里不但的“这这……这"的啧啧着,而且很快把排骨用清水洗干净,然后就着其他菜慢慢吃起来。
母亲却是大怒。骂道:小兔崽子,皮又发痒了是不?你知道这一根排骨在某年能救活多少人吗?
管他能救活多少人,反正我那顿饭吃得很不爽。因为,一赌气,绝食。但这次家里没人再惯着我。
母亲乜我一眼,说,不吃拉倒。饿一饿也好,免得以后真的成个公子哥了。
那一次,第一次略略尝到了饥饿的滋味。从此对于这个香菜又增加了一份痛恨。
三
上大学时在北方,学校的伙食全部北方化。而每道菜里几乎都有这个香菜。而且以吃面食为主。这可要了小命。
看着那些粗糙的饭菜,难以下咽。一到吃饭时,就怀念家乡几菜一汤。愈是这样,愈是吃不下这饭菜。
体重在急剧下降。整天有气无力。小队长是山东汉子,体格魁梧,面容黝黑。他不断笑话我,说,你这小白脸,真是搞错了学校。我们毕业以后就是几度风雨风度秋了,你还在这儿挑食?你看我怎么吃的。
这哥儿们竟用几根大葱就着馒头吃起来。很快三个馒头和大葱下肚,末了又吃了几颗生蒜瓣。我惊讶得张大了嘴巴:饭菜还有这样吃的?
他拍着胸脯自豪地说,我们沂蒙老区就这传统。当年老百姓推着独轮车,装着这馒头和烙饼大葱支援前线。这是革命的功臣呐。那时条件那么艰苦,哪有心思如你这样挑什么几菜几汤?还不吃香菜!我去,老弟,别这么矫情好不好?
是呀,我也是普通人,何况学校没谁如母亲那般宠你,吃不下,天天挨饿也不是个办法。于是,就咬着牙吃。
当然,每天高强度的训练不到饭点,就饿得前胸贴后胸了,就餐时,不管三七二十一饕餮,什么香菜臭菜的,就完全无所谓了。
后来,这香菜竟也这般香了。面食也不是那么难以下咽。最喜爱吃的是兰州牛肉拉面。洁白的面,黄澄的汤,几片红牛肉,上撒一撮青绿的香菜,看着就让人流口水。
没事时就与小队长跑到学校附近吃,竟上瘾了。以至于踏入工作岗位后闹出了许多笑话。
工作的特殊性,需要经常出差。每到一地,就是四处寻找这兰州牛肉拉面馆。一天不吃,就觉浑身无力气。同事们常常吃惊于我对它的执着。但我也搞不清楚怎么回事,反正一到饭点,就是想吃。
再后来,由于勤奋肯干,吃苦耐劳,进步很快,出任一个部门的小头目,手下也有二三十号人马。可是,大家好像对我倒有些敬而远之。尤其不愿与我出差或者吃饭。
有时开会散场后,别的部门都大吃一顿,而我却直奔牛肉拉面馆。众人无奈,只好随我一块儿吃。
久而久之,某次又去吃时,听得几个妹子们嘴里嘟囊:又吃牛肉面。我只好笑笑说,你们吃大餐,餐费全报。我去吃拉面。
年底考核时,我的民主票不多,勉强达到标准。领导找我谈心,说,以后工作上要注意,要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
我就有些蒙圈。平时从不摆架子,见下属都是和和气气的,有困难都是帮助解决,怎么没有打成一片呢?很是郁闷。
其他部门的哥儿笑着说,你呀,真是个处男。人家天天跟着你吃牛肉面,还算打成一片?看人家某某没事就召集手下去吃大餐,喝大酒。联系得靠这个。
我有些惶恐。因为对于这个大餐不大餐,真的是无所谓。上大学养成的习惯,根深蒂固。况且,这吃饭不都是汲取一些营养就可以了吗?吃得再好,效果都是一样的。
但有一次,一个私企老板为感谢帮他办了一件大事,非要请吃饭。拗不过他,只好随他去吃。他开着宝马车,拉我在街上转悠,问道:领导,到哪家酒店去吃?您尽管点。
酒店?我略一沉思,说,找个兰州牛肉拉面馆吧,弄几样小菜,就到那里吃。
这老板惊讶地上下看看我,仿佛见到了天外来客。随后一阵大笑。首长,别开玩笑。现在都什么时候了?您也太不讲究了吧?
我疑惑问:不就是吃个饭吗?效果都一样。
老板严肃起来:根本不一样。吃饭,那是有讲究的。不在于吃,而是表明一种态度和身份、排场,就如人的衣裳一样,那是门面。
四
没办法,只好有事没事去联系群众,只好去吃请、请吃,表明态度和摆出排场。果然,再到平时的民主测评时,我都是满票。而在服务的对象中,也得到了有口皆碑地交相称赞。
我这个“处男”已经活生生地被“破处”了,那红绿黄诱人的兰州牛肉拉面,成了糟糠之妻,再也没有碰过它。
成天出入高档酒店,满桌的美味佳肴。仅仅吃有三分之一,因为,已经有了酒瘾,好酒大杯干,好菜却不吃。一旦喝起来,这个敬那个碰的,不多会儿,大家都醉得东倒西歪,杯盘狼藉了。
从此以后的日常就是基本在家吃个早餐,中午、晚上,深夜,都是吃喝,喝吃。这被人请吃竟至于上瘾。如果某天某顿饭没人来约,就觉着被主流社会遗忘了。
这些饭菜,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洞里钻的,无所不吃。但仅仅浅尝而已。每每看着余剩的那么多饭菜扔掉,心里也会闪过一丝可惜,一点愧疚,一份不安。但很快就坦然处之。大家都这样嘛。没听说谁还把这些东西打包带走不成?
这正如我当年不接受香菜,不吃面食,到慢慢接受,到最后成瘾一般,我们讨厌的一些人和事由于某种原因,也就逐渐接纳,最后与其打成一片,终于变成狂热。
虽然有人算着账说,每年浪费的食物价值几何,能搞多少工程云云。但那些与我们联系不紧密,也与我们切身利益无关。所以,吃喝在继续,浪费更惊人。
好在我们很快察觉到了这一有违先贤教导的行为,开始进行扭转。但惯性的作用是强大的。就如陡然踩住刹车,总有一些人要人仰马翻。我的几个哥儿们还在蒙头往前冲,依然罔顾所以任性吃,结果,个个都吃了家伙,背着个处分天天在家唉声叹气,再也不敢出去胡吃海喝了。
我的转变还算及时。俗话说,什么是敌人?你自己就是最大的敌人。战胜你自己,你就赢得了人生。
这几年我又回归到了居家粗茶淡饭的生活。下馆子,也就是吃兰州牛肉拉面。品尝着这色香味俱佳的面,心中万分感慨。
一碗牛肉拉面与一桌几千甚至上万的大餐,有什么区别吗?
要说区别,还真是有。那次在某地吃了一场豪宴,据说花费三万多。可是,却没吃饱。因为喝得酩酊大醉,半夜肚里饿得不行,又跑出去喝了一碗羊肉汤,吃了几个烧饼才打住饥荒。
这些年的闭门思过,我方才痛悟了人们为什么见面总是问:吃过了吗?如果从历史上追根溯源的话,这是因为我们经历了太多的灾难和饥荒,以至于我们的基因里都写上了饥饿二字。代代传承下来,便对吃饭特别敏感。最后演变成“你吃过了吗?”
我以为,这不仅是见面时的打招呼用语,其实,更是一种警示和下意识地相互提醒:不要忘记过去的饥饿。更要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温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