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星期日,阴天有阵雨。
昨天期末考试结束,今天孩子在家一整天,老问题依旧。手机、作业、卫生习惯、体育锻炼……很多话题都是死结——管教与反抗、自律与他律、娱乐与责任,如此种种,说多了心累。
午后,太阳躲进云层,雨点没有落下来,风很大。突然很想一个人出去,到江边或者湿地公园跑一圈子。狂风肆虐,乌云压顶,正好映照着此刻内心的汹涌。这个念头起得有些疯狂。何尝不记得那个典故?“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可是,总有些时候,似乎特别需要外界给予我力量。
我没有挑战雷暴天气的勇气,只敢打一个电话给父母。想想也是惭愧,为什么总要等到头破血流一败涂地才想起父母的智慧呢?
这半年,孩子让我充满了挫败感。反思教养问题时,我也总爱回想自己的14岁。想从当年那个任性、自卑、焦躁、敏感、愁闷、学习动力不足、人际交往一塌糊涂的女孩身上,试图寻找动机和缘由以帮助如今的我,与一个14岁的男孩建立共情与互信。
跟父母交流,聊得最多的孩子。听他们讲我跟我姐过去让他们操过多少心费过多少神,说我们那时候的糟心事,说我们带给他们的失望与希望,桩桩件件,仿佛一切就发生在昨天。往事历历在目,青春总伴随着迷茫与焦灼,我们走过岔路与弯路,到今天依然不敢称自己足够成熟与稳重,可毕竟也算有惊无险地走到今天了。对于孩子,是不是也可以更加乐观一点?他既不比当年的我好,也不比当年的我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伤与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长与波折。
往前看,永远风雨如晦。往回看,好多故事如今只剩云淡风轻。我不知道未来的他究竟如何,一切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但求日能后问心无愧罢了。
有时候在想,我们看了那么多育儿宝典,听了那么多经验交流,永远用“付出总有收获”来勉励自己,可是,太用力太看重结果,这本身会不会就是过错呢?
有段时间对英国影视剧特别着迷。我喜欢他们的编剧讲述故事时的那种态度:展示但不评价;重人性轻道德;结局可以不完美,过程必须全力以赴。
他们很多与青春期有关的作品,如《肥瑞的疯狂日记》、《废柴舅舅》、《同志亦凡人》等,初看充满了负能量,认真看完后总感到意犹未尽,很温馨很治愈,迫不及待想再复习一遍。这些故事之所以能打动人心,秘密或许就在于,故事里的人和事都太不完美了,他们浑身毛病,日常生活永远乱七八糟,不会有从天而降的白马王子解救落难公主于水火,与社会格格不入的边缘人物不会在某一个瞬间幡然醒悟从此融入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柳暗花明。他们总在努力,总在失望,多半不会心想事成。他们还在寻寻觅觅,兜兜转转,还在我行我素的路上跌跌撞撞,我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收获大众眼中的幸福,我只知道,在他们身上,总能很容易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者是此刻狼狈的我,或者是曾经的我,或者是想做而一直不敢去做的自己。
人生如戏,说来简单。如果我能用看影视剧的心态看待自己的家庭,或许我会更加包容。对待孩子,少一点期待,少一点评判,如果他令我满意,我应该感恩命运,当他令我伤心了,我的叹息、责备、失望,一定也让他痛苦。为什么只能在别人的故事里表达肤浅的共鸣,而不能在自己的人生里彰显豁达呢?这个暑假,愿你快乐,愿我自在,愿纠结的人们彼此放下彼此成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