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十三邀3》:历史在督促我们,我们也在书写历史

《十三邀3》:历史在督促我们,我们也在书写历史

作者: 疯华绝代的四喜 | 来源:发表于2021-08-07 17:15 被阅读0次

    对历史感兴趣来源于懵懂时期读的小说,作者将那些历史书上只有寥寥几笔的人物通过一种合理的想象虚拟出来,让他/她有了血肉和感情,尽管明知结局,却依然令我陷入其中,而如今我对那些认真专研自己学识,关心世界运转的学者更感兴趣,在我眼里他们就是历史书上寥寥几笔概括全部人生的人们。尽管人类命运如此广阔,但他们依然奋不顾身投身其中,让人感到敬佩不已的同时,也让我更加好奇他们的人生。

    图片选自网络

    《十三邀》一开始是以采访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以许知远老师的视角与采访者进行对抗性交谈,放弃了迎合观众,而是引导观众朝更深刻的方向思考。我今天推荐的是其中之一《十三邀3:“我们都在给大问题做注脚”》(以下简称《十三邀3》)这本书,采访了10余位深刻影响时代的作家、知识分子,通过他们的谈话,你会对这个世界有了不一样的视角,希望也能助其成长。

    我们都是宇宙之间的人

    对于许倬云先生,我是不了解的。看完《十三邀3》中关于他的采访后,我立即找来相关视频才明白他所说的,“我伤残之人,要能够自己不败,不馁。”也正如他自己所说,这一生从未停止前行。

    图片选自网络

    许倬云先生作为历史学家,著有书籍繁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他的写作灵感来源除了来自于小时候的经历,还有年少时的教育经历,以及毕业后的考古工作有关,这是他成为历史学家前很重要的铺垫。

    而我在他与许知远老师的交谈中看到他说起历史这个问题,他说,“历史是负担,也是本钱;如果不愿意去做,这就是负担;但它也是本钱,因为它呈现出来的问题会让人去想我们不要重复历史,历史的错误我已经看见了,我要去找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以大见小,这让我想到,很多时候自己处于事件当中时,总会因想过去发生的某件事或曾经受到的伤害而裹足不前,那时的情绪是除了焦虑不安,更多的是怪罪某种已经过去式的东西,可是现在来看,若是没有这些存在,人暂且不说会不会吸取教训,反正遇见了肯定是有些慌乱的,那么如果可以的话,它是不是早些发生会更好呢?

    我觉得这自然因事而异,比如感情方面,成年以后的处理方式大部分要比少年时期更加平和,这对于双方都是一种保护,但如果是学习,那时并不知道考试成绩对于未来选择的重要性,等有了社会经历后,会发现它所带来的并不止于学历,还有见识层面等等。

    而这一切因际遇不同先后变成历史,并且这个历史是平铺直叙的,是私密的,它不会写在众人可见的书籍上,只留在你自己心里,那么它的价值应该逐渐转化为本钱,以及某种警醒,因为结果已经展现,你所做的就是再次遇见时避开或者选择另一条,而不是陷入泥潭,而最好的结果是站在结果之上计划下一步发展。

    人人皆有历史,对于伟人来讲,他们的历史会流传千古,永不磨灭,而普通人如我们一般,是吸取教训,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我以前似乎也曾探讨过,那时总是将个人的情绪放在第一位,妄图他人理解自己,但如今再看,特别是接触了更多的人群后,才发现这个世间大部分人烦恼的问题近乎相同,这是人世间的发展规律,但极少人可以跳出来解放自己,问题会越来越多,而回答问题的人却越来越少。

    不过幸运的是有许倬云先生这样的人存在,他是做注脚的人,也是试图回答问题的人,更是带领他人去发展更多新世界的人,我们同生于这宇宙之间,他在奋力挖掘,我在努力吸收。

    执迷于信心和信任的人

    在讲述前,我想先说两个画面。

    第一个是前不久我表姐领证了后来重庆找我玩,那时我看到他们的感觉不是羡慕,而是一种疲惫,当我的大脑里开始像幻灯片一样一帧一帧将他们未来的生活上演,结婚生子、孩子教育、养老生活,其实这个过程再正常不过,但我就是想想就觉得累。

    第二个是认识了接近七年的网友,我们曾讨论过很多次彼此的生活期望,并且计划了很多安排,但是日复一日,他依然没有改变,而另一边我的现实朋友找我吐槽了很多次她的工作,但依然没有动静。

    描述这两个画面,并不是因为他们两个人的经历有什么特别,而是站在他们身边的我,会有某种想帮却无从下手的无奈,因为太多因素需要追溯和反省,外人的帮助永远只是杯水车薪。相对于此,我开始不再询问,成为对他们生活“漠不关心”的人。

    而这一次的谈话,是由项飙老师的《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这本书成为了许知远老师打开话题的口子,以这种人类学调查进行探讨,里面有句话,“做人类学调查,经常会感到心痛和无奈,因为你明明知道你做不了什么,没有办法应付。

    图片选自网络

    我把这句话放在自己身上,对于结婚生子这种事,我并不反感,只是觉得这种模式成为了一种大众认同的必经之路,尽管父母没有催促,但我依然能够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关怀”,它会不断让你反问自己是否应该做出妥协,但幸运的是,我的家人思想开明,只是觉得我应该找到相互照顾的另一半,避免独自一人的孤苦。

    而另一边,我想大部分应该都希望身边人是努力改变生活的那种人吧?因为人类是以群体住居,除了互相的信任,更重要的是群体生活的统一性,所以我会希望身边的他们也是努力前行的,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我自己的私心,希望将来能成为彼此的助力,可是现实往往并不是如你所想,而这是个人选择不可勉强。

    同时,我的生活中并不至于一处与现在的我有冲突,尽管我明白冲突是一定存在,但多方位的冲突使我在时刻自我挣扎,虽然不及肉体伤害带来的痛苦,但精神的压力却成倍增加。

    我明确知道自己无法改变别人,所以我不再祈求,因为我不再对他们产生——我可以改变他们的信心,以及另一种对外界的信任——不认为他们会去理解另一种生活方式的信任。

    我在想我是否变得脆弱、敏感,还是一种失望?可是这并不重要对不对?毕竟这一切不是我的问题,以及人只能对自己负责。

    沉浸在历史河流的人

    唐诺说,“好的话会打碎你”。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过这种体验,但是我切切实实曾在一些文字里感觉到自己被切开、剖析、重组,然后我知道自己再也回不去了。

    我从来没有看过唐诺老师的书,也是第一次知道这个人的存在,但是在他与许知远老师的谈话中,我产生了另一种感觉,他是沉浸在历史河流的人,周围的人将他带去认识世界,虽然他也曾粗鲁地翻阅过它,可是随着时间的沉淀,他拥有了跟随时间的步伐和力量,并且这次采访中所他说出的内容破开了我对那些“高高在上”的作者的心慕,也意识到所有文学的背后,第一使命都是:重新记录世界。

    图片选自网络

    重新记录世界。不仅是对所看到的现实的展露,还有对自我本身的穿透,唯有凭着这样的勇气和负责,读者才会感受到你要传递的东西,也许是绝望,也许是抚慰,也许是感动,但无论是什么,它们都是一种对生命状态的记录。

    在前面两节我从大方向和小自我去作为介绍,在这一节我想以书写者作为主题,因为“文学本来有两个部分,除了自我的表达,对一个阅读者来讲,其实我们是在共同写一本大书”。

    我觉得《十三邀3》之所以命名为“我们都在给大问题做注脚”,是因为相对于这些走在时代前面的头脑和心灵,正是因为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的记录留下的珍宝,让我们这些仰望的人有方向,不至于迷茫。

    同时,如今的通讯发达,却并不代表人人都能接受到正确的信息,那么这就需要许多传递者和择取者,他们作为一种接力棒,通过自己更加浅显易懂的方式传递,于是这些采访便有了意义。

    那么我是否可以理解为同样作为一个写作者,虽然明知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无能为力的事,但却不能因此就感到绝望和气馁,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生长的位置,你不能去期望和强求别人的,只能顺着时间去见证,毕竟就像书写这件事,“你得想攻打坚城一样,有时候必须忍受失败。

    对于《十三邀》这个节目很多人说它是具有对抗性的,因为交谈者得接住许知远老师的各种灵魂拷问,可是在《十三邀3》这本书里我反而看到了很多无法继续深究的谈话,并不是不敢说,而是无法说,历史的有趣性就在于,人可以很渺小,无法改变它一丝一毫,人也可以很伟大,一个决策就决定成败,而我呢?却还在书写中。

    ——完——

    作者简介:疯华绝代的四喜,写作者,阅书写感悟,希望所写内容帮助人成长,给人力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十三邀3》:历史在督促我们,我们也在书写历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drgv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