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山夜话(2024.5.15)
包括家校共育在内的校家社合作,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
怎么样开展家校共育呢?有各种做法。其中,“家长课堂”就是被学校广泛使用的一种。那么,“家长课堂”究竟有哪些利好?以往多站在学校和老师立场,把家庭和家长看做被动接受方来做分析和评价。
林慧敏书记提醒我们,对这项工作也需要转换视角,基于“语言交流是有对象的目的性行为”,进行思考和重构。
其一,家长主讲,于老师而言,也是一种学习。
家长进课堂,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尤其是自己的专长,带给孩子们各个领域的知识,在帮助孩子们拓宽视野,播种热爱的同时,也让共同参与的老师有足不出户阅无穷、悉万象的机会。因此,于老师而言,是一次宝贵的学习。针对金陵小学的家长群体,这种学习又显得更为高端和前瞻。所以,家长进课堂,一方面,是老师在给家长机会,走进和参与,另一方面,也是家长给老师机会,助力老师学习和提升。
其二,家长主讲,于家长而言,也是一次形塑。
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老师的认同度甚至是依恋程度直接影响,甚至制约着老师对学生教育引领的有效度。同样的道理,孩子对家长的认同,甚至是敬佩之情,也关系着家长对孩子要求和期望的落地度和达成度。
通过家长进课堂,让孩子看到日常生活中不常见到的“爸爸妈妈”,看到爸爸妈妈的专业,感受到爸爸妈妈的高大,有利于作为第三方帮助爸爸妈妈树立在孩子心目当中光辉的形象,从而提升孩子对爸爸妈妈的认同,使家庭亲子关系得到优化,使亲子沟通更为有效,甚至是高效。
其三,家长主讲,于学生而言,还是一种温暖。
爸爸妈妈走进自己班级,给自己的同学上课,于学生而言,是爸爸妈妈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体现对自己重视和关爱的一种表现。所以,站在学生立场,爸爸妈妈走进课堂,是一种温暖的传递,会让孩子无形当中把家庭和学校链接和沟通起来,增进对学校的归属感,对家庭的自豪感。
于学生而言,其认知当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场所—家庭和学校,能彼此携手,双面一体,由此带来的温暖和感动也是无可比拟的!
这种温暖和感动,能焕发无穷的生命力,转化出巨大的生产力,让孩子方向坚定,行动有力,成长可期。
在德育处的组织和推动下,学校几乎每月都会组织一次以年级为单位的“家长课堂”,有时是邀请家长分享,有时则是邀请专业人士解惑,充分站在家长立场,想家长之所想。因此,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沟通关系、携手共育的效果。
此外,还有一种“家长课堂”也在德育处组织之下,以班级为单位,活动频率更高。无论是以班级为单位,还是以年级为单位,都联系起家长和老师、家庭和学校,意义重大,坚持下去,都效能,甚至是效益非凡和深远。因此,为促进活动的持续开展,走远走深走实,我们需要像上面这样,变换视角,挖掘更多育人意义,让活动更有品质,更受欢迎。
----2024年5月15日,写于桂山脚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