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9天 2017-09-17晴
对比型家庭教育模式与突围
一、什么是对比型教育模式
对比型教育模式,就是家长经常通过对比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比如
你学习如果能像小红那自觉就好了。
你就不能像姐姐那样认真写吗?看你的字写得多难看。
人家小明每天都是自己按时起床,你都不会学学?每天都要喊几遍子才行。
人家小梅才比你大两岁,现在都会自己收拾房间了,你看看你,连自己的书包都得我给你装。
不管是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上,态度上,品德上,家长总是能够随手找到比自己家孩子好得多的别人家的孩子。这种教育模式,就是典型的对比型家庭教育模式。
二、对比型家长的心理状态
对比型的家长,普遍存在这样的心理状态。
一是希望通过对比来激发孩子的动力。让孩子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然后通过努力赶上对方,甚至超过对方。所以对比的往往是孩子的短处,对比的时机也往往是孩子犯错误的时候。
二是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好,也就是在否定自己的孩子,同时呢,这也是否定自己。不管是否定自己还是否定孩子,这都是不自信的表现。自信的人是不会和别人比的。比尔-盖茨大约不会主动去和别人比财富,张继科也一般不会和别人比乒乓球的。下棋也要找高手,很少有人愿意去和不如自己的人比。
三是希望通过对比,找到孩子可以提升的地方,或者是给孩子找到一个学习的榜样。让孩子有一个追求的目标,然后自觉地朝着目标努力。
四、实际上还有的家长,之所以比较孩子,是因为要比家长。
三、对比型家长的语言模式
你看人家谁谁学习多自觉,你都不会学学。
你就是不如人家谁谁谁,你看人家写得多好。
你看谁谁多勤快,哪跟你,懒得连气儿都不想出。
人家谁谁,学习也自觉,成绩也好,也懂事,还知道心疼大人,你跟人家比,连提鞋都跟不上。
你要是有人家谁谁一半,我就烧高香了。
总之,比较型家长嘴时说出来的,永远是自己家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好。
四、对比型家长的常见行为表现
一是用苛求的眼光去要求孩子,而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忽视了孩子的能力,忽视子孩子努力。比如:孩子这次考试成绩不好,已经觉得很难过了。你没有安慰的话,反而因为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好,把孩子狠狠教训一通,孩子心里是个什么样的滋味?孩子本来已经很努力了,也已经有进步了,可是家长仍然不满足。比如:上次考60分,这次考70分,本指望你表扬吧,你说:看看人家小明,又考90多。你就会考六七十分。怎么这么笨呀!
二是忽视孩子自身的特性,总喜欢从孩子身上挑剔出毛病来。自己家的孩子很安静,你可能会要求他像别人家的孩子那样活泼:孩子有正义感,你会要求孩子少管闲事;孩子做事认真,你会要求他速度;孩子做得快了,你还要求他精细。
三是好不从不同的角度,把孩子与不同的人比较。态度上,要求他像小红一样认真;行动上要求他像小明一样主动;成绩上要求他你小梅一样优秀;在家要求他你小亮一样勤快……真的能这样的话,孩子不成了完美的人了吗?真的有这样的孩子吗?
五、对比型教育模式对孩子的影响
一是失去自信。在学习上不如甲,在习惯上不如乙,在唱歌上不如丙,在体育上不如丁等等,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我在各个方面都不如别人。长期的比较、不同角度的比较,会让孩子的自信心一点一点地消失。
二是让孩子产生暴力行为。家长经常拿来和孩子做比较的人,往往会成为孩子攻击的对象。我不如你,就破坏你,干扰你,阻扰你,暗地里教训你。学校里,学习好的学生容易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就是这个原因。
周某13岁,与不满13岁的覃某,是广西省南丹县某小学六年级同班同学,平时两人关系比较好,且两家同住一条街,相隔不足150米。覃某因同学们喜欢与周某玩耍,并曾议论她不及周某漂亮,因而对周某心生嫉恨。于是就把周某杀死了。类似的事情,在小女生甚至男生之间十分普遍。容貌、学习成绩、老师是否喜欢等,都可能引发同学间的嫉妒。只要人和人在一起,就有比较,有比较就有差别,差别容易引起嫉妒。
著名的“复旦投毒案”中,林森浩对黄洋不满意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开玩笑都喜欢占上风,我也不喜欢占下风。”
三是导致心理状态不健康。比较可能会导致嫉妒心理,报复心理,并由此产生的不稳定不健康的情绪,不正确不理性的行为。比如经常无端发火,生闷气,莫名其妙地怚丧,无缘无故地激动。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初中一年级(当时他上六年级)的孩子,经常和一个同学闹矛盾,甚至打过架,还涉及到他们的伙伴。在咨询的过程中,这孩子还忿忿不平,说我真想杀了他。原因竟然是:我永远就差一点点超不过他。超不过他,我可自么办。这样的例子,我们好像在电视上,在武侠小说中经常见到,没想到的是,在这么小的孩子身上却真实地发生了。
这样,我们的孩子心理已经严重扭曲了。他们即便是考上大学了,成材了。等到他步入社会以后,怎么能和别人处理好关系呢 ?自么能过上快乐地生活?只要有比较,这种人永远会生活在阴影里,永远找不到快乐。
四是让孩子感受不到爱。经常被认为比较差的的孩子,他会认为是家长不爱他。在孩子的心里 ,爱是很具体的,一件礼物,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都可能是爱的全部。他们会很直接地认为:经常被认可的、被表扬的就是被爱的。经常被批评的、被指责的就是不被爱的。日常生活中,也确实有孩子这样顶撞家长:他那么好,那你让他来跟你一家儿吧。说出这样话的孩子,其实在心里已经有很强的被抛弃感了。
五是容易让孩子自己放弃自己。在长期的比较中,孩子看不到自己的优势,看不到自己的进步,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和肯定,就会认为反正自己再自么努力都不行,都不能让家长满意,还不如自暴自弃了。我就这样了,随你们怎么着吧。随便说,随便骂,随便打。反正他是也不犟,也不听。转过身去,我行我素。这种情况,是家长最痛苦、最无奈的时候。有一种浑身是力就是用不上劲的感觉。
六是让孩子产生炫耀、攀比行为。一方面不行,我和你比另一方面。学习比不过,我和你比体育。在学校比不过就到校外比。总有我的强项,实在不行就比打架,比冒险,正道比不了比邪道。闹事的孩子,往往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像上面说的这些问题,都是比较型家庭教育模式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产生的问题。
六、比较型教育模式如何突围
一是自我对比。自己和自己比,有进步就是成长,就应当肯定。一个著名高等院校的女“学霸”在谈自己的成功之路时说,“我有一个伟大的妈妈,她总是能够找到我的成功和进步 。”
每天都有进步就是好的。不要企望一下子进步多少。一口吃不了个胖子。积小成为大成,由量变到质变。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就是在实践中,几乎每个家长都会害“急性病”。
二是比出自我。齐白石曾有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美国思想家爱默生也说过:“羡慕就是无知,模仿就是自杀。”就像模仿永远成不了经典、做不了大师一样,“模仿”得了他人的人生轨迹,却永不可能超越别人,相反,还可能迷失方向。
学习,不是跟着他人亦步亦趋,而是要善于汲取他人的思想、经验、教训,学习他人的精神、意志、品行,从而借助榜样力量,修正自己的方向,追逐自己的梦想,最终找到自己、成就人生。
孩子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我们无法设计和干预他的人生。学习和借鉴别人的优点,不是为了成为别人,而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学习别人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自己的优势,保持自己的特点,保持自己的长处,保持自己的个性。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色彩;不同的果,有不同的味道;不同的风景,有不同的感受。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而成就自己,才能活出自我。一味地模仿别人,就会失去个性,失去自我,就会变成邯郸学步。
家长课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