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的记载给人一种感觉,是这时候,纣王才确认了姬昌西伯的地位,西伯也就是西霸,这个时候南方的蛮夷大概还在猥琐发育,西霸基本上就是分国之一半了。
而姬昌的地位是因何得来的,难道只是因为顺从吗,在西方称霸,具体是干嘛呢?这就引出了著名的“周是给殷商抓羌人的奴隶贩子”的说法了,对于这种说法,我得看法是有点影子,是空穴来风(正确用法),但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化,不利于我们对于历史的理解。
所谓的三公中,死了两个,走了一个,朝廷上用谁呢?纣王选了两个人。
一个·是费仲,一个标准的佞臣形象。一个是恶来,特点是擅长进谗言。说是秦朝的祖先,是顺便黑了一把秦人吗?那就来乱入一段秦人的组先神话。
大业,也就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姓嬴氏,大业生子大费,大费生二子:大廉、若木。大廉有玄孙孟戏、中衍,传说中衍人鸟身而人言。殷帝太戊使之驾御专车并以女妻之,因而屡建奇功,乃封其为诸侯。中衍的曾孙戎胥轩在西戎之地,与戎人一起生活,传说他与骊山女所生的儿子为中潏。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生子飞廉,飞廉生恶来,是季胜的哥哥。飞廉善走,恶来有力,是可以跟犀兕熊虎搏斗的勇士,父子两人俱效力于殷纣,武王伐纣之时,恶来被周武王处死。
所以三国典韦,被曹操称为“古之恶来”,取的是有力之意,而不是碎嘴子恶来。
《殷本纪》节选 《殷本纪》节选殷商最后崩溃,应该是内外交困,外部有东夷和西边的周、羌联军,同时两场战争;内部是大臣甚至宗室的极端不团结甚至直接叛逃。
这一部分殷商的最后结局和周的建国历史捆绑在一起,所以变更简单化、程式化,确实有点过于儿戏,只能说大体脉络不差。
先说东夷。殷商就是从东方起家,可是时间已经过去四五百年了,随着盘庚的迁都,殷商的统治重心已经偏向中原,而对昔日战友东夷势力的控制逐渐减弱。而纣王的主要作为就是针对东夷。
东夷叛乱,商朝派大军征伐。这在文献中屡有记载,如《左传》昭公四年云:「商纣为黎之搜,东夷叛之」。又如同书昭公十一年曰:「纣克东夷而陨其身」,把对东夷的战争,说成商纣王失国身亡的原因,足见商纣对东夷的战争,使商王朝的实力消耗很大,可以说是惨胜。
纣王觉得对西边已经采取了剿抚并用的两手,并且有一个放心的西伯镇守,这才使用全部国力镇压东夷。所以这个时候的殷商有点像一战之中的德国,扛着东西两条战线,东边算是勉强抗住了,甚至是打赢了,西边彻底崩溃了。
虽然商纣王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太好,可是事实上商纣王并非是一无是处的暴君,他之所以想要征服东夷其目的就是做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提及中原文化其实他并非单一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各地有各地的习俗,黄河流域的起源,二里岗的早商文化,殷墟的晚商文化,而东夷地处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商纣王死磕东夷的目的就是想让东西方文化做到融合为一,这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万世之功”,这也是五帝到夏商时代几千年中东西对撞融合历程中的重要一环。然而此时西岐的威胁尚在,面对这种情况他只能用萝卜加大棒的方式。
事实上,商朝最终成功了,在灭亡前夕他成功的灭掉了东夷,让上古时期的东西方文化融合为一,不过这一切最终为周朝作嫁衣裳,当商朝死磕东夷的时候,西岐趁机东征朝歌,由于商朝主力大军在外,商纣王无法抵挡周武王的大军,只得用奴隶为首的军队。
从这个意义上说,商纣亡了自己的国,却对华夏诞生立有大功,这真是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