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大和第二大经济体发生了碰撞,必然会引起很多的讨论,有些讨论是感性的,有些讨论是理性的。或许,我们无法要求自己站在一个个体的角度把自己的思维拉升到“全球背景”、“地球未来”的高度,但是我们可以结合自身所处的环境,微观地去思考一下“大象打架,小草该思考什么”。
网络上有消息说,中国会调整稀土的出口策略来应对美国采取的芯片封锁策略,无论是稀土还是芯片,都处于各自产业链领域比较上游的位置,对这两类产品采取的策略,必将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从反方向来考虑:怎样才能不受制于产业链上游的技术、企业、产品呢?
思考产业链的价值,应该着重在两个点上,第一是我们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第二则是我们是否拥有了完整的产业链。
很久以前,就有很多文章在议论中国制造加工业因为在产业链里面所处位置而导致了“工作我们做的最多,利润却赚的最少”——通常来说,客观现象所表明大都是某种显性隐性的规律——在认为“利润最少”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思考一下: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自己产业链的位置,会不会得到更多的财富呢?
具体来看,就以产品售卖为基础产业而言,品牌毫无疑问是处于相对上游的产业位置的。在如今的市场竞争当中,资金、信息、科技、人才都基本处于“无差别竞争”的状态,品牌也就在很多时候成为了销售的保障。拿所谓的“连锁洋快餐”来举例,有那么多的人愿意加盟、先付费来获得经营权而不是自己开一家售卖类似产品的西式快餐店,难道他们真的是因为愿意缴纳管理费且成为别人的“下家”吗?真正的原因肯定是这些经营者们清楚地知道,因为和产业链上游的品牌合作可以让自己获得最大的利益。
从这一点来思考,中国目前到底有多少企业真正处于产业链的顶端呢?如果我们的企业没有在产业的最上游且无法达到这一顶点,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绝大多数企业是不具备“独自拥有整个产业链”的实力的,当个体不具备足够的能量的时候,想要让局面变得更简单平稳,就必须“联合”。目前既有的很多“产业联合体”或“联盟”都有很大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矛盾点就在于——处于同一产业位置的竞争对手太多——联合体应当是由产业内处于各个关键节点位置的企业构成的,但是如果在某一个节点有几十家或者上百家企业,这个联合体或许可以很好地存在,但是我们无法说这个联合体中的企业对于产业链有了足够的“掌控力”。
对于一个产业而言,同质化的企业多少并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如果在产业链条之内存在着过多的竞争对手,局面肯定难言“有利”。对于并非处于产业链顶端的企业而言,如果自身的竞争对手过多,肯定也无法完成和上下游资源的密切捆绑,因此,真正的产业链联合体中的企业,贵精不贵多。
具体到如何执行,可能有很多的方法,但是就思考方向而言,“芯片与稀土”正式提醒了我们——无论我们的企业目前处于一个怎样的经营状况之中,在思考市场以及未来的时候,都不应当只是孤立地以自身作为思考“源点”,而是应当将视野扩大一点,从产业链的角度去重新认知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