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父亲节,我也好想发一张说说,晒一下父亲青年时的照片,那时的父亲还很帅,可能是环境的原因,家在乡镇,什么父亲节母亲节,家里是没有这种存在的节日,并且由于后来的一些影响,自己也变得少言寡语,很多没来得急分享的幸福小事情,在后续的工作中,有一些总结的话自己说不清楚,心有所想但言语短缺,我想这也是长大后和别人相比缺乏的能力吧——爱的能力——与生俱来,家庭的影响在小时候的成长中忽略了一些因素,后天的生活也暴露出自己的短版,且先不说吧。
记忆中的小时候,父亲在一个硕大的电影院放电影,那时候还是影片形式的电影,一个很长的铜镜投影到很大的幕布上,电影院里可以做几百人,工作室在家里的二楼,那时都是黑白电影,幕布上显得越发真实,透过墙孔,好多人鼓掌。每逢别的家庭有喜事时,都会请父亲去乡下放电影,当然也要去别的地方去拿片子,幕布前坐满很多人,特别是夏天的时候,人们都拿着扑扇走着看着,那时候的热闹就是大家围着一起的说说笑笑讲讲故事,那时的开心就如同抢到红花生绿花生再看一场电影吃着冰棍,当然蚊子也来铜镜前凑热闹,就这样维持生计很多年,我记得小学二年级时还这样,一直到社会发展不需要这种文明的时候。
慢慢长大后,父母又开始在镇上做买鞋的生意,当时有亲戚带着他们做,那时候父亲还很稚嫩,基本上都是母亲掌控鞋的样式,什么时候取货,价格是多少,父亲当配角,我那时候还处于童年,还不知道什么是感情,也不知道他们的爱情和相处方式,大概就是维持生活。
我上小学时,父亲还打过我几次,次数不多,就是因为我在外贪玩久了没回来吃饭,然后回来后拿着碗也不吃饭以示抗衡。
就这样懵懂的长大,直到有一天失去母爱,格调从另一种方向转变。
五年级,父亲上午做完生意后,回来给我做饭,早起后给我攒好被子我继续睡,慢慢由配角向主角转变。
没两年,家庭格局又变化了不少,我也慢慢在童年后变得孤僻、叛逆,想离开家,这样的想法一直到大学,包括大学后回家。但这期间,父亲经常早起,吃面条,到街上摆摊,一直这样持续的生活,也一直没有变化式的保持着勤劳、倔脾气、没有变通的生活。
就这样生活着,通透性很差的生活着,也感觉有些是在为钱而生活着,宽满自己的内心,又带着绝望,没有一次外出,也没有想完成的地方,偶尔想,那也只是想想。
有句话说,挣钱的速度赶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想到这里,一方面觉得父亲过于迂腐,退一步想想这又有什么办法呢?我也没有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