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7814032/a93b7a2893a248a1.gif)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天才是天生的。
比如,莫扎特。
四岁就会谱曲,七岁就可以巡回演奏。
他是音乐领域公认的天才,还具有完美音高,能轻松地识别出升A调或者降E调,这种种技能在一个七岁孩子的身上显现,只有用天才可以解释。
然而事实并不是那样,莫扎特的父亲本身就是一名音乐家,从小就培养莫扎特,他所掌握的天才本领,普通人通过训练也可以掌握。
人们之所以对天才有“他们天生就具有特殊能力,不用费力就可以成功”的印象。
很大程度上是宣传者们出于某种动机,只抓去了最具震撼力的片段,省略了细节。
所以,我们会有“他们生来就是天才很了不起”的认知。
那些被视为杰出天才的人物,他们的成功遵循着一种黄金法则——刻意练习。
现在有一句非常时髦的话“一万小时理论”,就是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只要做够一万小时,你就会成为大师,天才。【出自格拉德威尔《异类》】
我们仔细想想:学校食堂的厨师,在后厨做饭已经超过几万个小时了,但是他有没有成为五星大厨?
他没有。
并且有的事情根本不需要一万小时,就能够成为一个杰出的人,只要能够专注的在该事情上几百个小时,你就会有质的飞跃,成为一个专家。
有的事一万小时不够,有的不需要一万小时。
还有的人他心不在焉,就算超过一万小时也无济于事。
所以这件事情没有“一万小时理论”那么简单。
研究证明天才唯一的秘诀在于练习,可是我们也一样努力学习,练习,怎么就成不了天才呢?
我们需要的是练习方法。
一般人就是反复的做某件事,这是一种极其低效的联系。
《刻意练习》的作者和同事,曾经做过关于锻炼记忆力的实验,一个普通人只能一次记住7-8位数字。
经过练习,突破了9个,10个,每周大概一小时,经过了两年的时间,最终达到竟有82个数字之多,很是惊人!
现在的孩子通过这个方法,最多可以记到300多位。
这完全刷新了我们对天才的认识,那些记忆力超强的人,他并不是天才,他是练出来的。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不断的突破自己的极限。
1908年的一场马拉松比赛,有个叫海耶斯的人夺冠并创造了世界纪录,2小时55分18秒,但是现在马拉松的世界纪录被刷新到2小时2分57秒,快了将近一小时。而现在参加比赛的门槛不得高于3小时5分。
1908年的世界纪录,时隔100年,在今天才刚刚获得资格!
在过去的跳水运动是一项非常危险的运动,空翻两周入水,甚至还会受伤。
但现在的跳水运动员:翻身转体跳,跑跳等等,花式高空跳水,都是突破了人类的极限。
拿背诵圆周率这件事来看,在1973年的时候,斯宾塞创下了前无古人的记录,背了小数点后511位,后来被一名美国人打破了记录,小数点后1万位,印度一名叫米纳的人被送到了小数点7万个数字。
不可思议。
这些数字的呈现表明了人体大脑,身体的极限在不断被挑战。
人的大脑的适应性是极强的!
那么我们应该学习什么才是真正的刻意练习。
我们首先制定短期目标,就是每次都比上一次多记住一个数字,把大目标分解为逐个的小目标,在完成每一个小目标的过程中,纠正自己的不足。
其次练习的每时每刻要保持专注,集中精力听着报出的数字,记忆,重复,每秒钟一个数字,没有任何走神的空间。
美国的著名作家富兰克林,也是个科学家,他把电引到了地上,他本人有一个嗜好,下国际象棋,他下国际象棋的时间已经超过上万小时了,但是让他苦恼的是总是进入不了一流高手。
原因就是他在这件事情上不够专注,并没有进行刻意练习,只是当作一种休闲活动。
就像我们每天跳广场舞,却没有成为舞蹈家。
但是富兰克林,在写作这件事情上进行了刻意练习。
他就找一本自己喜欢的杂志,看完一遍,放下书,再去仿写,然后对比,有什么出处,然后改正。
他在设定目标,保持专注,做反馈,不断练习,并且改进。
所以他在写作上成为了大师。
在完成设备定目标,保持高度专注以后,还要做到反馈。
现在理解了减肥当中必须要准备一台体重称,每天都要称一下,看到底有没有瘦,是因为什么瘦的,如果没瘦,看看又是什么原因。
这就是反馈。你必须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如果不对,又错在了哪里,并能及时改正。
最后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区。
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都是一条基本的真理。
如果你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就无法进步。
走出舒适区后,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看起来很难,永远也克服不了的瓶颈,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从不同的方向想办法,可以请教老师或者教练,也许他们可以给你帮助。
所谓遇到瓶颈,更多时候也只是心理层面的障碍,事实上你并没有达到自己的极限,只是你的动机不足罢了。
大脑的适应力远超一般人的认知。
伦敦是世界上最复杂的道路,所以对出租车司机有着严格的要求,需要通过世界上最难的考试。这时出租车司机必须记住城市所有的街道,并计划最短路线,要求极高,但收入不菲。
科学家经过对这些出租车司机大脑的研究,发现他们大脑中记忆区域的海马体,比考试之前,变大了。
这就证明了成年人的脑线图并不是固定的,他们有着无限的适应能力。
当我们大脑和身体不断适应新的极限时,我们就会形成心里表征。一个下意识的反应。
比如我看到一条裙子,一件外套,我就会想到这两件衣服搭配在我身上的画面。
服装搭配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心里表征。
更贴切的比喻,比如开车,一个新手,也许会回想一下教练是怎么教的,先怎么样后怎么样,而老手呢开上就走,手脚协调配合,怎么到的都不知道。这就是下意识的心里表征。
而刻意练习能够创造更加有效的心里表征。
即使在最有天赋的音乐家当中,明显也是花了最多时间磨练技艺的人,比练习时间短的人成就更加突出。
芭蕾舞演员,杰出的棋手,小提琴演奏家,同样如此,几乎没有人不通过十年的刻苦练习,研究,就能达到大师水平的。
这一点与“一万小时法则”有些相似。
工作和生活中使用可以联系的最佳方法就是,你把每一次工作都看作一次训练。
相信很多人每天都要向老板汇报工作,用PPT或者电子邮件,大多数人都在麻木和无聊中工作,但事实上你可以通过不断的训练把PPT做得更好,让老板刮目相看。
绝大多数人都讨厌家务,整理,带孩子之类的,这些事也可以通过有效的训练,变得更省力,你还可以成为一个收纳高手。现在很多人懒惰到衣柜都不愿意整理,所以就有了衣柜规划师这个行业。
拖地的时候水里加一点柔顺剂,地板不会粘尘,还留香,等等,把这些小窍门或者育儿经验分享到论坛上,也许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着手做一件事并不难,不要让错误的思维影响到自己。
基因并限制不了我们的思想,要把基因限制突破,一个从小口吃的人通过不断的练习,也可以成为辩论高手。
还有的人错误的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我就能... ...
只要我足够努力,就可以... ...
这个不一定,前提是正确的练习方法。
刻意练习是一项艰巨而孤独的任务,需要始终保持动机,就如篮球运动员科比说的:你没有见过早上四点钟的洛杉矶。
而我们要不断的坚持这个枯燥的过程,我们才能够真的跟一般人不一样。
其实刻意练习并不复杂:明确目标,专注投入,及时反馈,挑战舒适区,强化动机,坚持练习。
也许这些词你都听过,那就开始给自己和孩子做个刻意练习吧。
效果自然可以证明它的价值!
随心而动
点击再看,分享到朋友圈,也是一种美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