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心理特点,能帮我们更好地知道如何去教育孩子。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几个有趣的儿童心理学效应吧。
德西效应
图片来源:Pixabay有一位老人,他的门前有一大片草地。
这本来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但老人却十分苦恼。
原因是在老人休息的时候,有一群孩子经常来这片草地上玩,并且大喊大叫。
老人后来忍无可忍,拿了一些零钱分给这些孩子。
第一天老人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并对孩子感谢到:“谢谢你们来这里玩,让我的房子看起来热闹了很多。”
孩子们特别高兴,第二天又来了,这次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虽然有点失落,但依然玩得很尽兴。
到第三天孩子们来的时候,老人抱歉地对孩子们说:“自己年纪大了,没有工作并没有什么钱,今天只能给2美分了。”
孩子们一听生气极了,并大声说道:“我们为你玩了一整天才2美分,你知道我们有多辛苦!”于是孩子们发誓再也不会为老人玩了,气呼呼地走了。
当一个人在进行某项感兴趣的活动时,提供外在的奖励反而可能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其的内在吸引力,这就是“德西效应”。
因此,奖励也要适度,一味地以物质和金钱作为外部激励并不能激发孩子对学习真正的热爱。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多以兴趣为出发点,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机。
禁果效应
图片来源:Pixabay禁果效应 也叫“亚当与夏娃效应”。
俗话说:好奇害死猫。越是隐秘或者禁止的东西,越勾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由单方面禁止和掩饰所造成的逆反现象,即心理学上的“禁果效应”。
在对孩子也是,一昧禁止只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你越不让我干我偏要干。
在教育上,我们可以适当利用“禁果效应”,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比起单纯地劝说和禁止可能更有用。
印刻效应
图片来源:Pixabay鸭子、鹅等动物幼崽在刚出生时,会追逐着自己看到的第一个对象跑,并学习跟踪对象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存在于动物,也存在于人类。婴幼儿在出生到长大的这个过程中从外界获得信息影响巨大。
印刻印象告诉我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及时抓住儿童各种敏感期,比如刚出生不久的视觉敏感期,爱咬人的口欲期、喜欢扔东西时的空间探索期、自主进食敏感期等等。
敏感期内的孩子对于学习某种特定的技能或行为会特别感兴趣,因此及时抓住敏感期可以利用孩子高度的积极性,更快地学习和掌握技能。
一旦错过关键期,则可能会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和一些不可逆的影响。
超限效应
图片来源:Pixabay马克·吐温有一次听牧师演讲,刚开始觉牧师讲得令人很感动,打算捐款。
但10分钟后,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开始感到有些不耐烦,决定捐一点零钱就好了。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马克·吐温决定不捐了。
在演讲结束开始募捐时,生气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偷了盘子里2元钱。
因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在教育批评孩子过程中,点到即可,不要一直揪着孩子的错误不放。
在教育孩子时,不要一直翻旧账,同一件事说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就有可能会导致孩子不耐烦,产生逆反心理甚至破罐子破摔。
皮格马利翁效应
图片来源:Pixabay又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普通中学,一个班里随便观察了一下,然后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将名单交给老师后说道,名单上的这几个学生是智商型人才,将来一定很有出息。
同时,嘱咐老师们对这份名单保密。
一段时间后,名单上的学生果然像罗森塔尔所说,在学校的表现越来越好,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并且这些孩子长大后也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其实名单上的名字不过是罗森塔尔随便圈出来的,孩子之所以取得进步是因为老师相信这些被选中的孩子真的比其他孩子聪明。
由于在老师与这些学生相处的过程中,不经意间经常流露出对于孩子的期望和鼓励,这些积极的暗示都让孩子更加自信、积极,进步也就越快。
常言道: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经常给孩子以鼓励性的话语、赞赏的眼光,会让孩子更自信自强,积极性更高哦!
喜欢今天的内容记得点击关注并分享让更多人知道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