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迷茫,到底该写什么样的文章才能吸引读者,留住读者?
乔布斯说过:顾客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邱晨说:观众需要刺激。
我作为读者,有一段时间特别不知道读什么,许多文章抓住一件事不放,你在这里说一通,他在那里讲一气,大同小异,换汤不换药,都是人云亦云。
关注了几个知名的公众号,刚开始让我耳目一新、眼前一亮,最后全成了温吞水,无滋无味,在我心里激不起一丝波浪,观点和故事形同嚼蜡,没有了新意,失去了激情。
是那些作者的水平渐渐不济了吗?应该不是,因为太多的雷同,情绪泛滥,引不起我们的共鸣,打动不了我们的心。
但是,我们想要看什么样的文章?其实,还真说不起来。
我们就想要眼前一亮,触动心里最深的想法吧。
就是一种自己无法表述,希望别人能够表达,又恰到好处的一种思维和感觉。
是真实的、普通的生活,独特、有趣的观点。不是满大街的别人的故事、人家的生活,统一的说教。
记得一个同事说起她结婚请客时的事。
她老家请客,必须是四个冷盘,十六个正菜。菜谱是统一的,每家办喜事,请厨师开菜单,都是上次某某家用了些什么菜,这次你也只用这些菜。还没开席,就知道了第一道菜是什么,接下来是什么,最后又是什么。
到谁家都吃这些,虽说不腻,因为不是每天都有喜酒喝,但真麻木了,没什么新意。
当时她家请客时,由于日子大,结婚嫁人的特别多,因此没买到王八,所以少了一道清蒸王八。
怎么办?在农村少了一道菜会被人说三道四的,认为吝啬、刻薄,贪男方的酒水钱。
她母亲就加了一道莲子银耳汤放在最后,虽然比不上王八正规,但是用大盆盛,好歹不会显得太小气。
大家吃了满肚的油水,已经腻得不行,这盆甜汤让客人换了一种口味,故欢喜不已,一抢而空。
后来,每次聊到请客的事,都争相夸奖她家这个汤,顺道把朋友的爸妈称赞了一通。
循规导矩,掌握规律,好像是立命的标本,殊不知,死守和跟风会死的更快。
另僻奚径,让读者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也许棘荊满丛,却使自己充满活力。
一群辩手,打了十几年的辩论,都默默无闻,没想到一到《奇葩说》就火了,马东因此也一举成名,家喻户晓。这个节目成了当前最受欢迎的节目,不分男女老少都喜欢。
现在的综艺节目遍地开花、琳瑯满目,为什么《奇葩说》会红?
因为它给了观众新的兴趣,不一样的视觉,各式的观点。这里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默守成规,而是天马行空,各抒已见。
没有了应该不应该,而是喜爱与讨厌。
它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皆有可能,什么是多元,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了存同求异。
不是主持人在台上夸夸其谈,或是一问一答,而是闹哄哄一群人在台上表达各自的观点。主持人的职责只念广告,间或发表一点自己的想法,说一些搞怪的话来逗观众发笑。他的发言只起引子的作用。
《奇葩说》是集搞笑与演讲于一体,有严肃的论点,有诙谐的说明,在笑中带泪里,领略了节目的丰采。
特别是过后的反思,让人余味无穷,忍不住翻来復去的回看。
它耐人寻味。
现在的很多综艺,看后要么不知所云,要么满腔愤闷,更焦虑,消磨了时间,消费了好奇,换取得是失落。
有人说,踩着前人的肩膀前进,离成功最近。
这话没错,但首先你得比前人脚长,才能站得上去,还要前人乐意让你踩,否则你是自寻死路。
我们想走捷径,但是被无数人踩过的路,旁边的风景不知讴歌了多少遍,观众耳朵已听成了老茧,你再来称赞、吹嘘,毫无意义。
要有与众不同的风景,跟别人分享,这才是写作的出路。
客户虽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是,面对一款产品,他会马上选择接受不接受。他们能肯定要不要。
为了讨人喜欢,失去自我,最终留不住读者。
给人空泛建议,不切实际的经验,不如敞开心扉,讲真挚的故事。
作者不是家长,读者也不是你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