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在图书馆寻得一本好书,托尼朱特写的《战后欧洲史》,我借回来一周时间读完,深深感觉是本好书,想写篇感想,恰巧看到和菜头写的一篇文章是说很多人把书评写成剧透,反思很久,又忙于世俗事务,迟迟拖延至今。
对于一本在读历史书,对于读的方式有很多,首先要做的,如果你需要理解他而不是消遣来读的话,是来做读书笔记,可以简单点用手机记事本印象笔记等简要记录,写下关键词主要条件关系,也可以正襟危坐拿出纸笔一笔一划去写,做总结做批注,形式多样,但手头功夫要做,当你判断出这本书值得去读时,在书中便理出其中的一条线或者其中的逻辑关系,或者其中作者主要探讨的问题点,当然这是一种适合我这种初读者的笔记方法。另外也有马伯庸介绍的他读二十四史的办法,带着每个关键词的去在史书中找,这样每读一次便是一次关键词的总结。
另外的是读史需要对比,保持怀疑,历史毕竟是胜利者写的,死去的东西可以任意修改并涂上颜色,对于历史的描述保持怀疑也是我长久以来的历史观,此外,近现代史难写,因为距离现世太接近,历史与政治联系太密切,对于现在的政治的影响都是需要考虑的,所以在看到书中的历史很多是被简写甚至省略,相反对于古代的历史态度开放了很多。
其他的是读史最好是有地图相配,很多的政治原因或者格局都是和地理息息相关,看过地图后便会明白其中很多的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

回到介绍的这本书《战后欧洲史》,全书一共分为四卷,分别是旧欧洲的终结、繁荣与革命、大衰退、旧欧洲新欧洲,全书从1945年二战结束开始到2005年苏联解体后欧洲的新格局,涉及到各个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文化思潮等等,可谓面面俱到又深刻讨论各个历史变化的原因过程,同时书中顾及每个国家的特殊情况,并没有想其他欧洲史中将欧洲看做一个整体,而且各怀算盘的政体,使人在读的时候有更深的理解。
我这次读完的是第一部旧欧洲的终结,时间段是从1945年至1953年,事件从二战后的重建,德国分裂到冷战的开始东西方阵营对立,世界格局基本定型。接下来我们看朱特在第一部中探讨了哪些:
1、二战给欧洲留下了什么?
2、各国对于战争如何盘点?
3、欧洲经济怎么可以快速复苏?
4、德国如何在各国的推动下分裂?
5、东欧怎么样渐渐发展为社会主义国家?
6、苏联在对于东欧的各国都做了什么使东西欧的差距越来越大?
7、冷战中美苏的文化战如何进行的?
谈一下感触深的主要的几点:
战争带来什么:记得高中时候台湾局势紧张,高中生各种叫嚣武力收复什么的,当时我们的物理老师说的一段话记忆犹新,大意是没经过战争的人才渴望战争,因为从来不知道战争对于人民造成什么样的伤害。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又重新感受到这种感觉,二战给欧洲剩下的只剩下了绝望和瓦砾:地毯式的轰炸使城市完全瘫痪;很多国家被纳粹和苏军的来回占领,物资剥削;人员死亡,男人死掉女人被强奸,劳动力匮乏,吃穿住行全部没有,在战争中幸存是一回事,而在和平中活下去又是另一回事;各占领国对于各民族的强制性遣返和清理;政治观念意识形态不同导致的各国内战;战争中信任危机与绝望情绪;
美国如何让西欧摆脱共产主义思潮:让人们富起来。二战时西欧各国对于共产主义非常欢迎,尤其是以法国由于历史原因的亲俄,像萨特、加缪等人都是向往共产主义,而当时的共产主义就是反法西斯的代名词,越是贫穷的地方越是容易使共产主义思潮传播。美国马歇尔制定了重大的欧洲复兴计划,即给欧洲以数量巨大高达130亿的贷款,使西欧建立起福利国家,完善了福利制度,使人民达到了革命的梦想和促进了西欧的团结,而到了斯大林的文化政策在这几年的运作使西方知识分子远离莫斯科。
另一个是苏联在东欧做了什么,这段历史看上去我们可能会感觉特别熟悉:把各个东欧国家作为卫星国,并入苏维埃,收到莫斯科的管理,建立卫星国与莫斯科的双边贸易剥夺卫星国的资源;使东欧各国权力集中,保证绝对领导地位;计划经济,五年计划,夸大的工业指标,大炼钢铁;货币改革,将中产阶级的财产全部盘空;农村集体化,城市青年下乡生产;各国对于斯大林的崇拜;整风运动,清除对于总书记造成挑战的人,司法谋杀和驱逐犹太人,彻查每个人的历史成分,政治审查。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越近的历史应该可以将视线映射的更清晰。写的思维混乱,希望能引起你的兴趣。
本文发表于公众号“炒蛋大师的读书笔记”,欢迎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