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问才会赢
一位朋友讲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30岁的他是一名机关办事员,一天下午,在一个重要会议前,邀请一位领导,10分钟后在某会议室开会,领导回答没有看到通知,且不知道会议内容及具体时间。于是,朋友告诉他,先前已将通知发到了他所在部门另一领导的邮箱中,他回答“奥,别人邮箱的我无法进入,也确实看不到”,接着他一本正经地给朋友说,我给你们部门领导的邮箱里发了一份调令,你看到了没?朋友的回答是没有,且朋友信以为真的说,“到底是调到哪个部门的调令”?结果他只是笑,说你都看不到,我一样也看不到么,原来是一类比,朋友感觉被羞辱,而且是不自知的被羞愧到无地自容,后来他将这件事翻来覆去地想了很久,终于想通了,这位领导他是怎么做到“骗人”不留痕迹的?
随机应变的魅力即在于此,他可以来一个思维大转换,让听者哑口无言,让说者看到听者的窘态时,满意而又感叹自己的高深。
这位领导最初分析了他为什么没有看到通知,因为发给了别人而没有发给他,没发而又来找他开会,本身就带着不尊重在其中,于是他紧接着想到了一个类比:我发一个邮件到你部门的领导你一定也是不会看到的,至于邮件的内容需要对你有吸引力,而对于30多岁的年轻人来说,吸引力最大的自然肯定有进步空间这一条,所以当朋友听到他说的话之后,不假思索马上进入了心坎,在不辨真假的情况下,露出自己渴望进步,进而被他人耻笑的窘态。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朋友又是正确的,如果不是脸红脖子粗,正常的表情下,信以为他说的是真的话,会让他人觉得朋友深不可测,有利于掩饰自己的不安和心情。
说谎话当然不好,打太极当然也不对,可是在一些关键的时候,此时此景、彼时彼景最好。如何做到骗人不留痕迹呢?
一是用类比,来增加所说事情的可信度,但不能多,一个或两个就够,多则生变。比如像上边朋友的故事中所说的那样,足见对方脑子运行的速度,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对什么样的人在乎什么样的东西,在意什么样的事情,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库,信手拈来,经典无比。
二是小时候听的“狼来了”的故事固然好,可是很多人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小孩喊到后来为什么没有人来了,难道真的仅仅是因为他们连续上当受骗吗?非也,只是因为没有关系到山下农民的切身利益。如果山下的农民中有一位是小孩的家人或父母,再或者这圈羊是他们家自己的,那么此时此景很可能不会再发生后来的结果。
关注到对方的切身利益,或者钱财,或者职位,或者升迁、进步等等,往往很多人,在关系到自身利益的时候,就会丧失掉基本的判断能力,依然会上当受骗。
引人上当有规律,同样,防止上当受骗也有技巧。
处变不惊。我有一位同事,别人都喊他“鸡贼、城府深”,他的说话办事总是慢慢吞吞的,不紧张也不着急,一直都是耐着性子,即便是关系到自身切身利益的事,不像很多人一样要么紧张异常,要么欣喜万分,而对于他,即便是升迁这样的大事,在他那也是微微一笑而过。
于是,有一次机会我就问他,你真的超然物外,对什么事都看清楚了,都不在乎了?
他的回答让我很意外,“我只是看清楚了他人的意图而已”。接着他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那是圣人,我只是做到了在遇见事情的时候,多去反思是否有跟随性的事情紧接着发生,也就没有心思去想、去联想这件事到底有什么样的惊喜或悲伤了,用另外一句话表达就是转移思维削弱了惊喜和悲伤的冲击,毕竟发生的已然发生,即便心中便有千层浪,不被后续紧接着的事情所侵袭或伤害,才是最大的保护”。
真理哈,这不就是我们一直以来奉行的元认知能力吗,用认知去认知、反思我们的思维过程吗?
不过,除了以上,我觉得要做到处变不惊,要补充的是,还需有一个心态和一个做法。
一个心态是“发生了的已然发生,过分纠结是一种浪费”。
一个做法是“假装深沉,相机而动。不懂的事情,完全可以不懂,也可以沉默装懂;懂的事情,有时候也可以装作不懂,让他人无法捉摸你的路数”。
小结一下,虽然说谎和骗人是不对的,可在多变的世界里,我们不得不利用说谎和骗人保护自己或他人,而想要让别人相信你说的,不仅要类比准确而明显,还要根据听者的年龄、身份等判断出他所关注的切身利益,一语切中要害;而换一个角度,想不被人骗和利用,需要磨练的就是处变不惊的一个心态和做法。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