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过的书,时间长了可能细枝末节忘了,剩下的就成了你的素质。”多年前看到这句话非常赞叹:总结的真好啊,感觉自己得到跃升。而多年以后再看这句话时,总觉得不够正面。就像一个缺维生素D人在补钙,结果吸收非常有限,然后有人说有补总比没补好啊,而正确的做法是得补维D。有的人家里一团乱麻,有的人家里收拾得井然有序,知识在大脑里面的存储也是一样的,随便往里面扔,记多少算多少,尤其是数字,很难记,因为数字是人类文明化之后的抽象逻辑,而抽象逻辑对记忆很不友好。故事倒是记得很劳,因为故事有画面感,记忆喜欢图片,这是因为人类几百万年的丛林生活就是一幅幅的图片,熟能生巧。而多数人对逻辑、数字的学习训练还远远不够,只有少数人的大脑记忆像图书馆一样分门别类井井有条。这就是一个讲故事的账号有粉丝几千万,而讲道理、讲逻辑的大V粉丝只有几十万的原因,曲高和寡。也因此,人们发出了得屌丝者得天下的感慨。
人都有求知的欲望,但多数人只是为了自洽,真正想突破自己的非常少,突破自己得先怀疑自己否定自己,是要牺牲利益的,而这需要强大的自发驱动力,而自发驱动力需要强大的挫折或损失,要血的教训,头破血流,注意,可不是头破血流就能获得,有些人撞得头破血流会停下来思考,往别的方向找找出路,有的人会猛撞,直至撞死在南墙下。
命运,到底能不能改呢,其实是可以的,所谓的“命运”,有一半来自叙事框架,另一半才是真的命运。叙事框架是故事的导向,它由各种概念组成,是可以改的。因为概念本身是相对的、浮动的,短时间内我们为了理解的便利,往往把概念看成绝对的、静止的,时间久了,积累多了就是思维固化。举例:易中天品三国,由于历史久远,很多故事有多个版本,为了让故事顺利的进行下去他只能采用某个版本,所以,准确的说不是采用,是猜用,猜着用。多次猜用之后就成了一个三国,易中天的三国,再上于丹的论语,刘心武的红楼梦等,这些凑起来这就成了一个叙事框架,这个框架就有可能出错了,但去纠错的成本很高,短时间内收益低,要忍受寂寞甚至嘲讽,就没几个愿意去改了,惯性之后就成了命运。
所以,读书,讲究逻辑、记忆方法,分门别类,把知识更有序的装进大脑,而不要仅仅只剩下素质。当你没资源没人脉没背景一无所有时,读书学习是唯一改变你命运的钥匙,能想通这层道理,后面的路走起来才不至于太痛苦。如果这个结没打开,后面伴随你一路的将是无尽的痛苦挣扎,而那些教你要用意志力一路对抗的人,他们可能只是意志力比较强,然后成了,但意志力并不是好方法,弄清底层逻辑按照规律、趋势行事才是最好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