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智人时代》(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句话的意思很好理解,说需要很多人一起环抱才能把一棵树围起来,形容这棵树很大很古老了,但是呢它也是从毫末生发起来了,不过是一颗风一刮、脚一踩就能倒的小树苗长起来的。说很高很高的楼台,比如长城吧,也是起于一砖一土。好了,说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不陌生了。 很多人不敢碰道德经,觉得看不懂,其实《道德经》里类似这样的话很多,《道德经》上37篇主要说道,下篇44篇,主要讲人如何效法道去行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是下篇的内容。 我说《道德经》是一座宝藏,就是因为从这里可以找到安身立命的锦囊。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就是最好的成功学、管理学的宝典吗?吸引力法则也讲,你不需要看到整个路程,你只需要迈出第一步。这第一步不就是我们说的“行动”吗?一个行动大于100个想法。这个第一步,这个最原始的行动就是合抱之木的毫末,九层之台的累土,千里之行的足下。这也是王阳明宋明理学说的知行合一。 这也是我们常讲的成功必不可少的品质——耐心。没有耐心,什么事也做不了。老一辈常说,有苗不愁长。都是一个道理。为什么第一堂课我讲第六十四章里的一段话,而不是从第一章讲起,就是告诉大家,学习道德经,今天算是迈出第一步,有了这第一步,持续走下去,你就会知道——大道至简。不要让一个道字,一个玄字,就吓退了。 再者,我们常人往往没有耐心,就是因为看到小树苗,却不信它能长成一棵大树,看到一抔土一块砖,却看不到长城,做一件事,只看到眼前它的无用,渺小,却看不到它却是你安身立命的根本,可以养活自己和全家,甚至可以成就一番伟业。 网上流行一句话,说的非常贴切:成功是因为信了才能看到,而大多数人是看到才信。稻盛和夫在他的书里曾说过,我只做一年的计划,至于5年、10年,我看不到。我只要把每一年的计划完成,把每一年做好就行了。我说的可能不是原话,但大概意思就是这样。 好了,那我们把他这句话再缩一缩,一年很重要,那么12个月是不是就很重要,是不是每个月的30天很重要,是不是30天中的每一天都很重要,而每一天的每个小时就很重要,每个小时的每个当下——此时此刻就很重要。对吧?这就是佛家说的活在当下。所以,你不要以为佛家、道家的东西很难学,其实是你没有用心学,或者说你还没学呢,就带着“难学”的概念走进去了,所以,成功学里有句话,你就是你日思月想的结果。你想什么,你就成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多宗教有偏见,认为信教的人是有问题的人,其实这个有些以偏概全了,宗教里有很多很多的智慧,这是它几千年不灭的原因之一。打个比方吧,你可以说柳树是树,你不能说树就是柳树。所以,做事,是看点、还是看面、看体、看全体、看眼下还是看远方,就决定了一个人此时此刻做事的格局。 《道德经》里的这段话,就告诉我们无论什么事,什么人,不要小看了它的小,微,弱。现在微商也已成气候了,对吧?而马云的阿里巴巴看重的就是中小企业,有个日本作家,我忘了叫什么名字,他有一本书叫做《小就是大》。我读过。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所以,《道德经》里的很多话都可以独立写成一本书,我个人无论走到哪,包里总是装着三本书,一本是道德经,一本是金刚经,一本是六祖坛经。把道德经讲完了,我们就讲金刚经。我的讲法也是结合眼下时代大众的活法角度来讲的。比较少的讲历史典故,虽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但眼下也将成为历史,身边人也将成为历史,为什么以世界第一名来激励员工,不太管用,因为他太遥远,太遥远的东西欠逼真的效果,对人的刺激性就小。就比如现在电影院3D、IMAX的视觉冲击力就比平面2D效果要逼真、刺激性更大,是一样的。往往身边人,或者同事的正能量的激励效果比世界第一名要好得多。这个道理是对80%的人管用的,我要说一点,真正有大作为的那5%的人,要学还是学世界第一名,因为他要超过第一名。这就叫做打破思维局限,跳出墙外去看世界。 但无论是向世界第一名学,还是跟身边人学,还是跟自己学,都离不开——《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所以,知道这段话后,你还看不起自己的小吗?还看不起自己做的事小吗?八层生日蛋糕也是由最初磨碎一粒米开始的。 你手里拿的一个苹果,你看到的如果只是一个苹果,思维就局限了,你可以从一个苹果,看到一棵树,一个农名,一只蜜蜂、一块庄稼地、农药生产商、车队、一杆秤、商品标签、还有阳光、大雨倾盆、土壤里的蚯蚓、落下的树叶,还有孝心、友情、病人、健康的人、。。。。。。 这个时代“修行”这个词很流行,其实人人都在修行,修正自己的言行,让自己过得更好。只不过“修行”这个词流行起来了,就比如土豆,很多没有文化的人不知道它叫马铃薯,是一样的。你不需要知道修行,但,你一直在说,在做,就是修行。
-------缘赢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