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先妣事略(译文)

先妣事略(译文)

作者: 蜀南有鱼 | 来源:发表于2022-06-19 22:21 被阅读0次

    作者:归有光

    译文:蜀南有鱼

    归有光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今江苏昆山人。35岁中举,60岁才中进士,后出任长兴知县官至南京太仆寺丞。

    今,习得他的一篇散文,试图用这篇散文的译文当作日更文,不知可不可行?这样的译文应该算不上原创吧!毕竟网上的译文太多了,自己把它译出来,多少会有抄袭之嫌疑。不过说实在话,在翻译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确实也借鉴了别人的译文,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想译得精准些。当然也没有全盘接受别人的译文,我在里面加了些自己对文字的理解,再写了一些属于自己的口水话。水平有限,看看是那回事就得了,权当一个练习文本。

    下面就是正文:

    亡母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出生。十六岁那年,她嫁到归家,第二年就生了淑静,淑静是我的大姐。一周年后母亲就生了我。又过了一周年,她生了一对龙凤胎,只可惜其中一人未成年就夭折了。尔后一年又育得一子,却因流产而亡。又过了一年,生有尚,怀孕十二月才生下来。再一年生了淑顺,满一周岁后又生了有功。
    有功出生之后啊,母亲养育他比养育其他子女还要费力,因而她经常皱着眉头对家里诸位奴婢说,“我啊,就是吃尽了多子的苦头。”后来,她觅得一个偏方,一个老妇人在水杯里放了两只螺,端进房间对她说,“你喝了它之后就不会一再怀孕了。”母亲举起杯子就一饮而尽,哪想到嗓子就哑了,再也也说不得话来。
    此后三年,也就是正德八年(明武宗年号)五月二十三日,母亲就去逝了。家中一众儿女看见大人们都在哭,就跟着一起哭,然而他们也只是认为母亲只是睡着了,真是让人感到伤怀啊!于是家人就请画工来画遗像,拉着两个孩子对画工说:“鼻子以上画有光,鼻子一下画淑静”。因为就这二子最像母亲了。
    母亲单名一个桂字。外曾祖父单名明;外祖父名行,是国子监的太学生;外祖母姓何。他们世代都居住在吴家桥,去昆山县县城东南三十里地,途经千墩浦以南,依傍直桥沿小河以东,聚居在这里的人全部都是周家人。外祖父和他的三个兄弟,算是当地资产雄厚的有钱人了,但是他们注重简易朴实,与村里人打交道说话,都显得和蔼可亲。见到自家子侄以及外甥子女无不疼爱有加。
    母亲在吴家桥就做些纺棉花的活,回到城里之后就将棉花和着麻线捻成棉线,在灯火荧荧中,每每劳作到深夜。外祖父三天两头就派人来赠送物品,其实母亲并不缺衣少食,但仍然劳苦得就像吃了上顿就没了下顿一样。冬日里烧过的炉火炭屑,她也要叫婢女将它们揉捏成团,一排排地摆放在台阶下,用太阳暴晒,以备日后使用。可以说家无弃物,人无闲人。就她自己而言,每日大的儿女攀衣附身,小的还需抱在怀中喂养,但手中依旧缝补不停。家里也是打理得井井有条,干净卫生。
    对待家里的僮仆,母亲也是多有恩惠,就算他们有时因故受罚,也不忍心在她身后说她坏话。吴家桥每至岁末都会送一些鱼虾蟹饵等美味食品,全家大小不分主仆,人人都有得吃。以至于家里人听说吴家桥的人来了,个个都是很欢喜。
    我七岁的时候和堂兄有嘉一同入学,每至阴雨天气堂兄就总是辄留在私塾过夜。我也想啊,但是不能留,母亲每天半夜醒来还要督促我默诵《孝经》,直到熟读到一字不差之后,才欣然而喜。
    母亲去逝后,外祖母何孺人也去逝了。那时周家人染上了从羊狗身上传染的传染病。舅母去逝了,嫁给顾家的四姨又去逝了,最后死去三十人才停止,独留外祖父和二舅幸免于难。
    母亲去逝的第十一年,大姐嫁给了王三接,这亲事是母亲当年许聘的。第十二年我中了秀才。在十六年后娶的媳妇也是她当年礼聘过来的。隔年我们育得一女,抚爱之于更加怀念起母亲来。深夜时分,我与夫人含泪追思母亲一两件平身事迹,那些事就仿佛发生在昨天。而其他的一些事情就茫然不知所踪,全然不记得了。这世上啊,又多了一个失去母亲的我,实在是太让人痛苦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先妣事略(译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ekd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