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不是万能,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现在应该已经可以列入真理的行列,与牛顿定律们并驾齐驱了。
可是,之前我总是半信半疑。没错,吊丝只信前半句,而后半句,只是给高富帅用来显摆用的。
“有钱了不起啊?”“没钱,怎么了?”……这种“俗语”常伴脑海,不过那只是年轻,又或者是,一种自卑心理作祟败了。有了这种想法之后,所有一切无法达到的事情,都可以一股脑的全部归咎于“我是吊丝,我也没办法”。
记得还在读初中的时候,90年代的事情了。那时候,家里条件其实都差不多,无论是一般的工人或者干部之类的,贫富差距还没这么大,或者说,没有现在显现出的那么大。见到,同学都纷纷买了山地车,那种12速或者18速的,可是家长总也见着有动静。由于,我从小就养成了,不怎么向父母张口要东西的习惯,所以,这时候我也就看着,忍着。可是心里,却无法抑制中青春期那种躁动,为啥别人有,为啥我爸妈就不能给我买一辆。后来,我就向家里说了,家里说,人家是中队长,你啥都不是,等你当上了中队长,就给你买一辆。现实可不会像电影情节那么好猜,以后我就发奋图强,认真学习,终于在期末考出了好成绩,当了班干部。打住,打住,并不是这么演的。我的故事是,其实我那时候,是班级里前10名的,可以老师安排班干部可不以“胜败论英雄”,“你不是当班干部的料”所以你在手里就不可能当班干部的。后来的后来,我就鬼使神差的中考,考到了市重点高中,还在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都担当了班级的体委工作。现在,偶尔我也会想,班级里那么班干部是不是过年过节家里都给班主任送礼的啊?不然,读书成绩不咋地的,为啥还能稳坐班干部一席呢?
高三的时候,谈了一个女朋友,等到高考了,“吊丝”又回到了吊丝的状态,进了二本的大学,女朋友进了一本的第一志愿。同城异校的恋爱,没想到也是那么艰难。家里给的零用,不多。我说不多,是真的不多400还包括了伙食费,在2000年之后的,普通职工与第一批下海的或者干部比起来已经拉开了一定的差距。那时候,来往的车费,吃饭、唱歌娱乐活动,我能出的都不会吝啬一点,肯定的是,这微薄的零用还真捉襟见肘,有时候原先的安排由于费用问题必须改,又或者取消。女友自然也不是那种拜金的小姐,久而久之必定会把目光放到别处去,那个年龄段,谁都不要为谁负责,只有吊丝才会相信着真爱,相信着“钱不是万能的”。没到一年就分了,到了大学毕业了,和她又有了联系,她接下去要出国,走之前两个人又好上了。异校恋,都没谈得溜的,这异国恋简直就是一种折磨。微信没有,只能手机没有,摄像头有,但是贵,不舍得买,刚毕业的我进了一家民营企业,收入更是低的可怕。但是,吊丝坚信的是,开始低只是一种锻炼,没经验多学学。事实证明,学多了,不如遇到能够赏识自己的上司。半夜接到大洋另一头打到家里座机的电话,那头带着浓浓的鼻音,语无伦次的说很多,最后清楚的蹦出一句,你什么时候过来陪我。凌晨2点的小区里,静悄悄的,简直静得可怕,黑夜就像一把带着反锯齿的尖刀刺进了心脏,听筒里每每发出一点响声,这把尖刀就往外拉出一点。我可以清楚的看到,电话那头的她,醉醺醺的拿着手机,眼眶里止不住的泪水,也只有在酒精的麻痹下,她才有勇气拨出这通电话。我不知道说什么,只是安慰她少喝点,别乱想。等挂断了电话,吊丝的帽子重重得扣得更深了,帽檐几乎就快要把呼出去的气全部封死在鼻腔内。之后又有过几次这样的电话,每次安慰她之后,都只能任凭思绪乱串直到窗帘的缝隙已经微微发亮。
现在,这个妹子还未出嫁,最后一次保持着恋人关系,发来的消息说,她还是比较适合一个人。十多年了,我几乎没有挣扎得,回了一句,“你根本不懂爱情”。可,我懂吗?
现在,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家里父母也陆续退休了,经济的压力不大。想买啥,就自己买。想去哪里,买了车票就去。吃啥,就更不提了。
以前,给国外的女友发快递,鼠标键盘加零食,快递费都300多比物品还值钱,那时候觉得对自己是有压力;现在给朋友发快递,想发就去邮局了,也不顾虑那么多,心意到了就好;打wow,要负担两个人的点卡,看别人卖点卡换金币买飞行坐骑,我们两个人硬生生的是做任务卖装备,自己赚到了一只飞行坐骑的钱,白天上班想着晚上回去给她ID买,可回到家,看到自己的登录界面已经可以看到那只四足飞龙了;现在,电信打联通服务器,如果卡,我会立马就买个代理,脑子里会想“不就是30”嘛。
虽然,我还是那个很相信那前半句的吊丝,但是确实后半句越来越变得实用起来。那时候,前半句让我在人生的路上能够辨别黑白,现在,后半句让我能更加踏实的迈出我人生的每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