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看到公众人物的状态,希望建议对方去做心理咨询,那么从业人员来解答一下比较常见的一些疑惑,以及心理咨询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先来说说什么叫诊断。这个动作只有精神科医生能够发出,类似于你的病假条一定要公立医院盖章,公司的HR才会认,其他人有再多推断也只能当做参考,而且精神疾病的诊断之繁杂,对各种行为、病程、用药、抚养史……方面要考虑的因素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这是个专业活儿,在网络语境上随便用的“到了某机场我得了密集恐怖症”“XX星座都是强迫症”这种流行用语只是文化名词,没有医学上的支持。
再来说治疗。没有诊断就谈不上治疗,根据新版的《精神卫生法》,没有医生资格的随便给别人“治疗”算非法行医,就算是我们心理咨询师,也只能说我们是“咨询”,不敢妄称“治疗”。
而为什么会有人根据公众人物的行为就猜测TA出现了心理问题?因为有太多恶性事件在先,让人不得不引起注意,但是在诊断这件事上,“隔空诊断”是有问题的。也就是这样做的话,违背医学伦理。哪怕是一些网络上的付费医学咨询,都会有免责声明,只是根据你提供的病症描述和检查结果来做有限的判断,但是必要的时候还是要以你自己看的医生为准,也是这个意思。前段时间米国轰轰烈烈的心理学家联名证明他们的总统有精神问题,这其实是伦理上的一场闹剧。
综上,网友们干着急也是没用的,除非他本人愿意去见医生,可是,为什么要去呢?如果没有令本人痛苦的症状,没有急迫想要缓解的意愿,不是每个人都会因为遭受了一些生活事件就走进精神科的大门,我所见到的,基本都是已经无法可想的最后选择。
何况,去要一个诊断又如何?吃药能解决这些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吗?答案是不能,这依然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生活本身,这里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心智化水平或者说人格特征,这远远不是抗抑郁抗焦虑药物所能处理的,药物只能从内分泌的水平上缓解急性症状,类似于发烧的话第一要务是退烧,然后再慢慢调整自身的免疫力。
人格结构,就是类似于身体免疫力一样的东西。这个部分心理咨询能做,但是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本人极强的改善愿望,二是漫长的时间。漫长到什么程度呢?每周一到两次的频率,要以年来计算。一个人花了十几二十年形成现在的人格,怎么可能几次咨询就能扭转呢?换成我们自己,谁能做到?有什么契机,让你愿意花钱花时间每周固定的见一个人?自我的改善或者说成长,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并不是常规的做法,起码现在还只是停留在社会教育让大家知道有这回事的层面,并没有普及到像健身私教一样的程度。
再来说说PUA。一般来说,可以把PUA分成两类,一种是专门花钱上PUA培训班的,这种叫做“主观故意”;另一种人是天生的PUA高手,比如北大包丽的男朋友。但是其他还有许许多多没有被曝光出来的人际关系细节,可能就潜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没有这个词出现以前我们会称之为洗脑或者恋爱脑,总之就是一根筋,鬼迷心窍,你劝你闺蜜和渣男BF分手的时候,是不是也能体会到这种无力感?
当一个人突然受到别人几乎无条件的热忱喜爱时,会有极大的满足感,加上各种支持和提供资源,这对涉世未深的人来说,是极大的诱惑,当一个人眼里只能看到一个人的好时,别的声音是听不进去的,这看不到的背后缘由到底是什么,大概网友们永远也没有机会知道了,而根据有限的线索得出的信息,只不过是完整拼图上的几小块而已。
就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来说,并不适合在网络上公开讨论一个人的成长史,或者做起源学的解析(你今天之所以长成这样,是因为你妈/你爸/你的原生家庭blablabla),大家估计耳朵都起茧子。但是一个人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是由他过去的所有经历组成的总和,如果网友担心他的心理状态,希望他去见心理咨询师,这件事反过来看也是“管”,是建议发出者的意志,不一定能和被建议者的想法一致。
弗洛姆曾经在他的一本小册子《禅宗与精神分析》中这样说道:“禅师并不对子弟发号施令,他对弟子无所要求,甚至不要求他开悟,学生来去自由,悉听尊便。精神分析师也一样,需要避免对来访者生活的任何干预,甚至不可以要求来访者‘痊愈’。”
只有这样的态度,才能够让咨询关系得以推进,让一个人抛开咨询室外那些“要求他要怎样”的声音,开始探索他自己。因为“医不叩门”,我们心理咨询师没有魔法,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守株待兔地等待那些推开门的人,一切从他的愿望和期待开始。如果没有,就像那些被父母拎到咨询室的青少年一样,可能像贝壳一样紧紧闭上嘴巴,那样的工作,就算他来了,又能有多大意义呢。
我们要“接受人类命运的现实,即我们中没有人能拯救他人,但我们又绝不能放弃一切给予帮助的努力,使别人能自己拯救自己。”
一个人要自己摔倒,自己挑开脚上的泡,自己撞到头破血流,才能在体验中成长,才能开始明白人与人的关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给他自由吧,给他品尝失败的自由,给他被生活教训的自由,给他生长的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