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读经典是“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工夫
这两天给一同学录《仲夏夜之梦》,其熟悉度其实已经达到包本通关的水平,然其内心不稳定,着急,在背诵过程漏个别单词,录像结束后,我反问他,他自己都有所惭愧:承认自己刚开始读的时候不扎实,不太愿意听音频模仿,等到后期出现问题时才开始弥补……
是啊,有些事可以弥补,但有些可能错过了,就如“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一般,无力回天,无法挽回。教育也是如此,时机错过了,虽然看上去可以弥补,实则错过了还是错过了,为何不一开始就抓住呢?
《礼记》有云:“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万事万物皆有其春夏秋冬,庄稼如是,人如是,教育,难道就不是了吗?
“0-13岁”是儿童一生当中最宝贵的时期,它是属于播种的时期,不是收割的时期,是属于酝酿的时期,不是发用的时期,这个时期就是孩子的“春天”。
教育的“春夏秋冬”在春天来临时,农民都会很辛勤、认真老实地播种,因为他们知道,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是播种的最佳时期。但当我们谈到教育时,我们是否想过孩子的“春天”呢?有没在孩子时值春天之际播下好种子呢?或是在违背大自然“春夏秋冬”之本意,在春天最美好的播种酝酿时光里,总是想收成,甚至揠苗助长?
在儿童“春天”之际(0-13岁),读最好的书,听最经典的音乐,看最有代表性的书法字帖,还有画集,于儿童来说其实才是最好的种子。
或许这样讲,跨度太长,先从当下读经开始说起。当一个孩子开始读一本经典时,此时就相当于春天,我们在他心中已经播下了好种子;当他把这本经典到很熟时,开始背诵,种子到了夏天开始有所成长;当他可以整本通本背诵——包本录像时,就到了秋收了。而之后,这本经典会进入“冬藏”阶段,藏在其生命的深处,等待必要时发用,到时真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教育的“春夏秋冬”所以可以说,孩子每读一本经,每背一本经,都是在经历“春夏秋冬”,时间在经历春夏秋冬,心性其实也在经历春夏秋冬,读经就是“春作夏长,秋收冬藏”的工夫积累。
如果我们从孩子一辈子的角度来考虑呢?把孩子一生看成四个季节——春夏秋冬。春天不努力勤劳种下好种子,人到“夏季”如何生长的?以何为成长背景?更不敢奢谈秋天收成,年老时值冬季,是否有什么可以藏,怎么用?
还是称孩子还是在春天之际,赶紧播种吧;称孩子还是在记忆酝酿吸收的黄金时期,赶紧读经吧,为孩子积累一生的工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