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寻觅到孝悌与慈爱的轨迹

《论语》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寻觅到孝悌与慈爱的轨迹

作者: 张春发_66a0 | 来源:发表于2024-02-12 00:16 被阅读0次

    常听人哼哼: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真是卖啥不吃啥缺哈吆喝啥。其实,《论语》正是将孝看成是以仁德来治果安民之根本的一本经典好书,也是指导人如何孝悌与慈爱的典范教条。

    孔子的学生曾参所著的《孝经》里,也详细记述了孝的伦理。当今,我们从人类文明历史与人性本善这一角度去解读之,确有珍贵的史鉴价值。

    那么,儒家是如何将孝与仁德修养、治國安民融为一体的呢?

    儒学认为,古代圣明君主具有一种至高无上的品德,能使天下人心归向、百姓和睦相处、社会清平详和。而人的身体是父母给的,要特别珍爱,不能因自己的过失而损伤一根毫毛,这是孝道的开始。人要立世创业,服务大众,使父母感到荣耀,这就是孝道的终结。君王体贴自己的父母,也就不会厌恶百姓的父母;敬爱自己的父母,也就不会慢怠百姓的父母。君王能以体贴、敬爱的心,竭尽全力地侍奉父母,就会用仁爱去影响百姓,成为天下人学习的榜样。这就是君王的孝道。天下有了这种孝道,国家社会就会长治久安。《孝经》文: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百姓,刑于四海。盖天下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华夏民族自古就有孝的民风,春秋时期在儒家的教化下,已成为百姓自觉遵守的道德准则。

    当前,孝仍在社会和谐中起着凝聚情感的作用。只要是生于中华大地之人,不管对孝漠视与否,即使身处异國他乡,总会在夜深人静的某一时刻,由心底萌生起对故乡亲人的眷恋之情!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无论社会贞之或清或浊,孝总被誉为高尚的人性之举。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孝的内涵会愈加理性,它会从单一的家孝推而广之为全社会的群孝。此爱老护幼之传统美德,必会永世相传,并会更加文明更加人性化。

    归根结蒂,孝只有在人性与理性相得益彰时,才具有社会的道德意义。反之,将孝的作用夸大其辞,则会摧毁人性尊严。一切事物都应遵循与时俱进。如今,对于孝要持科学态度,警惕那些历史上曾发生过的谬误:①当圣王以孝道治理天下时,就能使天下和平、果台皿安。②天子孝,天龙负图,地龟出书,妖孽消灭,景云出游。《孝经左契》之危言耸听,实不可取也。

    孝悌与慈爱相辅相成,只有那些赋予子女人性、道德、慈爱的父母,才能获得真孝的回报。

    《论语》中有关孝道的教诲,用一句话概括,即是当个好儿女。

    子云,何谓孝顺,只有献出父母为幼小孩童生病而担忧的心情来对待父母,这才是孝顺。即父母唯其疾之忧。

    所谓孝顺,重在真心情感;不单单是赡养老人,因鸟鹊还有反哺之恩,牛马动物都能得到喂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女要时刻给父母以关怀,即使有要紧的事,也要想出照顾的方法,不要撒手不管或漠然无视。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如此,慈悲为怀,怜悯苍生,从点滴做起,潜移默化,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就可以成为一个有孝行有仁爱之心的人了。

        2月12凌晨1点于苏州玉出昆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寻觅到孝悌与慈爱的轨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emd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