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考研告以段落了,本人是2019年刚刚上岸的考研党,初试总成绩330,专业课成绩201分。因为本科也是这个专业,所以打算一直学下去,去年三月确定了考研的目标院校。就开始搜集有关武汉大学文物与博物馆方面的信息了。相比于其他学校的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武汉大学的文物与博物馆学报考的人数少一些,但是随着国家对文化和博物馆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对博物馆产生了兴趣,也继而想要学习这方面的人也越来越多,所以总体来说,报考人数是逐年上升的,但是录取人数却没有大幅度增长,所以报考难度还是在逐年上升的,因此,喜欢这个专业的研友还是要下一番工夫的。
武汉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考研只有一门科目,是文博348,文博348规定的参考书目是张之恒的《中国考古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李晓东《文物学》;王宏钧的《中国博物馆学基础》;王惠贞的《文物保护学》。其中《文物保护学》里的内容考的很少(大家可以参考下新祥旭的官网)。因此,我把前三本书包括进了我的考研计划。
整个考研3月-12月我分为了5轮。
第一轮:3月把三本书通读一遍,每天定量,这个时候不要求自己看进去多少,了解了多少知识点,主要任务是1.每本书里大致讲了什么;2.自己把每本书总结出框架,这样方便在以后的复习过程中把框架不断充实,增补。这段时间里我花在专业课的时间大致是2-3个小时。
第二轮:4月份再把书的内容看一遍,查漏补缺。这段时间里我花在专业课的时间大致是2-3个小时。
第三轮:5-8月。这是至关重要的四个月。这段时间里我把三本书的重点都写在笔记本中。抄书的时候能记住最好,但是手速一定要快,复习进度也不能停下来,一定要坚持。除此之外,我还根据武汉大学历年来的真题来总结出题的题型,近几年主要是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我把每年真题的名词解释拿出来研究,发现有一些固定的会出名词解释,比如商周青铜器,重要的古书画等。因此又把这三类拿出来单独总结进了笔记中。有了每本书细致的知识,和自己总结出题的类型,作为要考文物与博物馆学的人,还必须了解考古和博物馆学相关的前沿知识,出题老师每年也很爱出这类内容,因此就要多关注一下每年的考古十大发现,多上知网找一些博物馆学的前沿文章,就能知道博物馆界最近喜欢讨论什么内容。近些年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数字博物馆是比较热门的内容,那么就要密切关注一下。而湖北作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核心区域,楚文化和有关楚的考古也是需要密切关注的部分。这四个月我每天平均分配到专业课的时间有5-6个小时。因为专业课300分,占总分一大半,因此,专业课是非常需要花时间去学习并且也比较容易提高分数的一门。
第四轮:9-11月中旬。这两个半月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背专业课知识,时间大致有6-7个小时。人的记忆总有限度的,文科背诵就是要反反复复的去背,才能记得牢固一些。如果实在背不进去就念出来,或者手抄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要备好保温杯和热水,注意身体和嗓子。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第五轮,也是最后一轮。11月中旬到12月中下旬考试。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放平心态,此外把自己总结的重要的知识点,反反复复考过好几遍的知识点,再多看,多背几遍。然后默写下来,非常加深记忆。其次我每周拿出3天上午的时间来进行文博348模拟训练,自己给自己出一套完整的试卷,找一间没有人的教室,规定三个小时答题时间,自己检测自己,让自己提前感受考研时的气氛。查漏补缺,我觉得这样做对我的后期提升是非常大的。
关于复试,复试分为两个部分,英语面试和专业课面试。武大的复试安排上写着初试占最后总分的60%,复试占40%可能会误以为初试比复试重要,考好初试复试就是走过场了,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观点。仔细分析一下武大给出的总成绩计算公式[总评成绩=(政治+外语+基础课)/5×0.60+专业综合面试×0.35+外语测试×0.05]就会发现最后的总成绩是百分制的,英语口语成绩占比不会太大,但是专业课面试却要很重视。
下面来说一下具体环节:第一天上午是体检和报到。第一天下午是英语口语复试,这也是常规操作,是老师和你进行大概10-15分钟的纯英文对话,问的问题五花八门,从家乡、毕业论文到玩手机、网购等等。练好口语的方法就是多读多练。
第二天上午就是最重要的专业面试了。进去之后大概有10个老师左右,先回答两个必答问题,今年的必答问题是介绍一个你最近看过的书和自我介绍,必答题答完就进入老师提问环节,这个环节就是比较个人化的了,每个人的问题都不一样,某一个人的经验参考价值不大。时间大致在20分钟左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