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至少,这是本好书
近来看书已经很少会把整书看完——因为,一本书能够构成自己身体一部分的碎料实在不算多。
《思考,快与慢》,无可厚非、不负盛名地着实是一本好书。但我只能调一些我感兴趣的读。因为这本书同样是由经济学教授写的。教授虽然很能写,语言好、翻译也好,但终究脱离不了学术界罗列观点而缺乏文学美感的特点。因而让人在整体阅读过程中只注重基于自身的知识提取,而不想精细地读完。
二、两小时的收获
我大约是花了两小时翻完了这本书。
这本书,其实与我上一篇《非理性冲动》有一脉相承的效果。很神奇地,这本书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也认同这种人脑中有两种系统,系统一和系统二;系统一掌握着人类本能的反应,系统一时刻在运行;系统二只有在人类有意识的时候才会运行,而这种运行通常伴随着不愉悦、勉强;而那些动用系统二却毫不觉得吃力的状态,就被称为“心流”。
系统二自然是我们特别希望动用的思维系统,但这本书主要谈论的是系统一。因为,系统一因其时刻运行且下意识的特征,促成了我们日常思考中的各种冲动和谬误。这样的谬误,差不多就是所谓的cognitive bias,会导致各式各样的不太“理性”的后果。
但这些我并不是太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如何把一个“成功”的自己内化到系统一之中。
一般人可能会认为,应该把一个正确而成功的模式内化到系统二里面,也就是更加积极地调动系统二的工作,使得系统二长期处于“激发态”。但如果按照该书的说法,这样的想法并不似乎太实际。从生理上说,这样的“激发态”会消耗大量的能量,人会本能地逃避这样的过程。
三、最大的习得
更好的办法是形成一个较为积极的系统一反馈,如下图:

另外,瞳孔可以完美判断一个人现在的专注状况。瞳孔放大的时候,人会比同样外貌但瞳孔较小的人拥有更强的吸引力。
所以除了上图提到的各种形成良好“系统一”的习得方法(反复的体验、清楚的示范、预知的想法、好心情)之外,还应该让自己的眼睛保持神采。比如最近推特上活跃的“阿布扎郭”先生,就是良好系统一+良好体态(包括他的身体坐姿、眼神、微笑)的典范。
田田
2017年5月15日清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