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诗新读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作者: 古诗新读 | 来源:发表于2020-01-11 09:02 被阅读0次

江上看山 

宋·苏轼  

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渺。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赏析

这首诗采用的是白描手法。作者抓住急遽变化中的事物,恰当地表现出它们的变化。是诗人在诗歌创作初期所作的写景诗的代表,说明当时诗人已经具备了因物赋形的艺术功力。 

诗的前四句描写的是荆州水路途中早晨在江上看山的图景。时令是冬季,诗人在初升的日光中,前望崖岸剥落的山岭,草木荒疏萧索,在日光的照射下,呈现出赤红的颜色。船不断地前进,诗人却没有感觉到船动,而只感觉到两岸的山在不断地移动。船下行,看到的山是上行。“如走马”,意思是山像马一样在走动,这里诗人是采用化静为动的写作手法,以反衬船速之快。

同时也可见蜀中的山之多,因为蜀中的山连绵不断,“马”连成了群,一群一群地在自己眼前飞快地过去。船在加快速度前进,前面的山高低不齐,不成马形,后面的山却像受了惊的马群失去队形乱哄哄地奔跑。 

诗的后四句描写所见山上道路以及环边小景。傍晚时分,前行途中,偶一回头,把目光转向盘旋曲折的山路上,看到在落日余晖之中,天空孤云飘荡,山上云气缭绕,加之山路上的行人,景色美妙如新成之画。而最后两句“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诗人正想举手和他说话,而船“如飞鸟”已驶过去了。记下了一刹那,又是一种境界。这里写了船动。由雄悍、廓大转入细徐,跌宕而有致。 

在这首诗中诗人描摹的景物,既有立体感,又有动态感,画面鲜明。运用比喻,新鲜活泼,语言明快而自然,风格雄健。诗人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优美的自然景色的欣悦和向往之情。这首诗呈现了苏轼诗风的基调。

相关文章

  •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江上看山 宋·苏轼 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

  •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江上看山 宋·苏轼 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

  •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江上看山 宋·苏轼 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

  • 孤帆南去

    人群自是熙攘 六月天里 处处踏遍 不得一刻清凉 树静人未静 却回首处 绿影摇动 清风悠悠

  • 海边拾趣redcliffe Brisbane

    长堤 空椅 孤帆 飞鸟 海钓 母子 憧憬 落日

  • 乡愁

    几行雁阵惹乡愁 欲与南去机未成 碧云黄叶秋满地 岁月韶华无情逝

  • 稼翁七绝.风波

    云遮丽日波如墨,海荡孤帆涌暗流。 待到雨倾风暴起,冲天巨浪必吞舟。

  • 欲与先生言

    待我已然十五时,民国的女子学堂方才正式准许入学。父亲随着新文化的潮势撤去了西席女先生送我进了学堂,半是新奇...

  • 看图写话

    鸟立浅滩迎孤帆, 桃花枝头笑开颜。 青山渐远蒙笼色, 南去雁阵今又还。

  • 蝶恋花·天中山春色

    <一> 岑蔚天中飞鸟速,丝软霞轻,松间幽香路。芳草如茵花璀芏,舟头湍濑鹅鸭渡。 燕语...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esv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