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噪音和“毒教育”
早上看到一个北京对房产大号的要求,原文不记得了,大意是“不得渲染房价要涨的情绪,不得引导房价舆论”云云。由此,我想起了几年前那些不买房的岁月。
几年前我是有钱买房子的。但是为什么没买呢?原因很多,主要有几个:①觉得房价太高,中国经济被高房价绑架了,有崩盘的危险,等降价了再买;②男儿当自强,不能把拿父母的养老钱拿来“挥霍”,要等自己赚到钱了再买;
现在看来,当时的自己是SB。悔不当初啊。
但是为什么会形成上述觉得房价太高的印象呢?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信息噪音。媒体上充斥着房价崩盘论调,各种“首席经济学家”一致口径,“房价要腰斩”,“一败涂地”。作为一个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面对动辄两三百万的房子(当时竟然觉得两三百万都很贵了……),毫无招架之力;又听到那么多“崩盘论”,自然选择了不看不听不想,房价再高也跟我没关系,反正买不起,以后等降价了可能还有机会。结果呢?就真的买不起了。
可是,房价真的要崩盘吗?99%的人说要崩盘,就一定会吗?各种论调头头是道,百十条论据条条雷霆万钧。但是崩盘了吗?
这就是信息噪音。这就是我们受到的“毒教育”。
这个世界从来就不缺信息。尤其自互联网诞生以来,信息更是以指数倍增长。但是你因此变得聪明了吗?并没有。原因就在于信息噪音。
世界并不是平的。真正有用的信息从来不会廉价获得。自古就有“家学”之说,也就是代代相传的父承子传的经验,不密之传。比如,对于经商家庭来说,在哪进货,怎么谈判,怎么掺水利润最高,这都是从不示外人的“家学”。这都是付出了真金白金,甚至血与泪才获得的珍贵经验,当然不能简简单单白白教给你。
那么对于市面上的信息呢?不能说百分百都是瞎扯,骗子,当然也有真金白银,但是如何分辨,那就看自己造化了。
可惜,大部分的经验,如果没有前人悉心指点,自己摸索的效率极低;等到大坑小坑自己都趟过一遍,悟出哪些是真理哪些是狗屎,时间已经过去,机会错过了。
那为什么要制造那么多噪音呢?原因在于:一、制造噪音的那些人发布的确实是他们自己相信的,可惜水平太烂,完全颠倒是非;二、故意的。
有理不在声高。话语权即权力,一个微博的小编即可影响数十万数百万人,但是这些人真的掌握真理吗?依照经验判断,杂志、报纸,新媒体编辑,是不是财富拥有者?如果是,他们怎么会去做如此之low,收益如此之低的工作;如果不是,凭什么相信他们的话?“月薪4千的编辑对月薪八千的读者描述年薪百万的生活”,可信度在哪里?
如果是故意的,那就是用心险恶,混淆视听。这就是结结实实的“毒教育”。
所以在一堆狗屎信息中,分辨出黄金,千难万难。
何以做到?
第一,要多读书,读好书,不能天天刷抖音,刷微博,沦为一具行尸走肉,让自己的脑子沦为垃圾信息的马桶。脑子是个好东西,不能这么滥用。
第二,结交高人。这和上面一脉相承。你只有多读书,多思考,才能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独到的想法,不随大流。有想法的人在人群中从来都是鹤立鸡群,因此很容易被高人注意到。可能几句点拨,就可以得到自己要摸索很久才能得到的经验,内里大涨。
第三,走出去。不能拘泥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天天宅在家里,身边的朋友想法都差不多。走出去,多和外界接触,看看别人在想什么干什么。哪怕是人群中最弱的那个,没有关系,通过他人打开一扇窗,看看外面的世界。天天窝在家里琢磨,更大的可能是固步自封,自己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信息,那就局限了。
第四,人不能太固执。坚持自己的想法当然好,但是如果自己是一个SB,还是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比较好。听到不同的声音,不要忙着否定,“不可能”,“做不到”,想一想为什么,有没有可能,不要什么事情必须怎样怎样,要兼容并包。
社会决不是从小读书说的那么美好,要真正的资源,你拿什么来换?神魔皆以血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