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大一部分拖延者有ADHD(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的倾向,做事无专注力,无耐心,对于长时间做重复枯燥的事尤觉痛苦。因为一向宣称自己是战拖达人,就有朋友前来询问如何提高专注能力,做事不走神。在我看来,运动和冥想这些已被很多严谨的心理学实验证明有效的方法当然要运用,但,正如有人美若天仙有人丑不堪看,先天的差距大概无法能用人为的手段完全补齐。与其背逆天性去勇猛改造,不如细心一点观察自己,体贴一些对待自己,做任何事,都设法找到并接受适合自己的那个度。
举个具体的例子吧。大家都知道番茄工作法,25分钟专注,5分钟休息,再25分钟专注,如此往复。三个或四个番茄之后可以休息略久一些。
番茄工作法是对我有奇效的方法之一,一用之下就惊呼原来江山易改本性也好移,妈妈从此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各种密集学习考证培训无碍……在使用了番茄一年之后,我对自己专注能力的自信膨胀起来,开始试着35分钟一歇,45分钟一歇,一直加码到55分钟(也就是我心目中的正常人水平)才停了下来。此后就始终保持55分钟的“大”番茄。但是,渐渐地我发现一向势如破竹的番茄工作法似乎变钝了,以往一拧上番茄就端坐工作的状态被打破,我竟然开始在神圣的滴答声中刷微信微博了。那段时间正好远程办公,于是将原因归结为家中无工作氛围容易懒散,很是苦恼了一阵子。
战拖一旦陷入困境,照例要重回豆瓣的战拖小组去求解。这回仍然是会长清风君给我启发,忘记是在他讲课还是文章中提到了一个准术语:“拖着不结束”。大意是指工作得很有兴头,虽然时间已久仍恋恋不舍,不肯停下休息。对于任何工作,“拖着不开始”的状态人人痛恨,而“拖着不结束”似乎不成问题,甚至求之不得。能多工作一会儿,难道不好吗?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很多时候“拖着不结束”正是你下一次“拖着不开始”的肇始,过度沉浸或曰透支的状态令你的感性脑深深厌倦,因此它无比抗拒再一次进入到那样的状态中。
我虽然没有拖着不结束,但55分钟显然已超过承受限度。如果是在考试那样具有强制性的场景下,专注55分钟乃至两个小时都不成问题。但考试是耗损元气的非常态活动,显然不应该作为日常的纪律来贯彻。日常工作里,在我志得意满地将时间延长的同时,大脑也开始逐步将番茄时钟标识为“痛苦”、“威胁”,依靠番茄工作法建立起的一套美好平衡互动遭破坏了。
而将番茄拧回25分钟后的第一天,我就如有神助披荆斩棘地完成了拖拉了数天的数件事。原来,重新陷我于拖拉泥沼的正是我急于脱离泥沼的行动。我天真地以为有了番茄工作法,我渐渐就可以褪去“专注力不足”的耻辱胎印,汇入茫茫主流中傲然行走。不甘于守住合适自己的度,贸然前进,于是收获的果实就是全盘后退。
有了这次教训之后,我尝试着以适度原则来观照生活里的一切领域,感觉简直像得到了金钥匙一般,许多久闭的门都顺利打开了。举个例子吧,曾尝试学做菜但都以惨败告终,本以为自己于此毫无天分,而手擎适度原则之后我意识到,真正的原因可能是父母辈讲究饮食,每餐必有数个复杂菜(其间如何水声哗然锅碗叮当油烟大作很多人都懂的),导致烹饪在我心中永远是恢弘的交响曲,容不得轻佻对待。眼高而手低,所以宁可天天在外吃得痛苦不堪,也拖着不去认真学做菜,即便偶尔尝试,也多三心二意。想通这一点后,我就庄严对自己宣告:每顿只做一个菜!有此默契,再学做菜时竟然悟性大涨,从容倍增,再也不像从前偶尔尝试时的手忙脚乱被滚油溅得猴子一般乱窜。看来,那个乱窜的猴子,其实是内心的不愿配合啊!
例子还有一大堆,比如摸清了跑步的节奏是一次15分钟到全身微微出汗,写晨间日记是一次1页半(晨间日记的标准教程是一次3页)……只要严守法度,绝不越界,每次再开启这些稍觉无味或艰难的事情竟然也能满心愉悦,从而极少拖延了。
一次只能专注25分钟,一顿饭只能做一个菜……这些听起来实在磕碜,要遭人讪笑。但是,倘若这就是最适宜于自己的节奏和数量,遵循它就能安然自得,不挣扎不焦灼,那么何苦要逼迫自己向所谓的“正常水平”靠近呢?所谓的“正常水平”不过是个想象中的平均数值而已(是不是真正的平均值还待考),凭什么拿来做个体的标杆,要求自己削足适履呢?
意识到这一点,我瞬间就和晋朝注解《庄子》的郭象对接上了。郭象对《逍遥游》一篇的解释是,大鹏与鴳雀“小大虽差,各适其性,苟当其分,逍遥一也”。确实如此啊!鴳雀遵照自己的天性,在树枝上啁啾跳跃,于蓬蒿中往来翩飞,它难道不是和大鹏一样的自在惬意吗?身为鴳雀,对大鹏可以赞叹,可以激赏,但如果强求自己单薄的羽翼也去“抟扶摇而上九万里”,就太不明智了。鴳雀的轻灵鸣啭,又岂是大鹏可以做到?真正明智的做法,是发展自己的优长,以此涵养自信,从而坦然接纳短处。其实很多时候,所谓的长处短处是统一体,如果消弭了短处,很可能长处也隐退了。比如ADHD者虽然专注能力不强,但正因为思绪纷繁,才成就了非同一般的联想力和创造力。也有研究表明,那些拥有特殊天分的自闭人士,他们大脑中对应的两个区域也有此消彼长的关系。
物质匮乏、生存艰难的社会倾向于将人戕割成统一的形状,社会教条会对不合规制的心性施以严厉恫吓。如今虽说已不那么匮乏艰难,但教条尚未改变。年轻人所勇于追求或展现的自我,其实仍旧是那个符合主流期待的自我。一个真正崇尚多元的社会尚在萌芽之中。
从前我战拖,是抱定要动心忍性,对自己狠一点的,想要自我戕割成那个方方正正,所有人看着都顺眼的形状。但是随着战拖的持续,随着自我观察与探究的步步深入,我意识到这种努力是残忍且愚蠢的(想想我们的文化有多鼓励这种自残,什么精卫填海啦夸父逐日啦)。我深深认同于郭象对《逍遥游》的注解,也认同《庄子》里的另外一句话,“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在自己某些异于常人的特质上,不再强求它作出艰辛改变,以靠近主流。这么多年了,我似乎终于参透了自己生活困境的最大谜题。
这并不是说我丧失战拖的勇气了,而是从愚勇走向了智勇。正如前文所述,一个真正崇尚多元的社会尚处萌芽,以自身作尺,为万事寻找一个合适的度,大约仍然会面临种种难题,仍需向内心不断索取勇气与热情。不过,在削足适履而鲜血淋漓与赤脚前行而遭人讪笑之间,咱还是妥妥地要选择后者啊。
战拖界资深人士点评:*
高地清风:拖延症咨询师,自我管理课讲师、译者,互助组织“战拖会”创始人。
战拖的高级境界,在我看来,正是回归本源,也就是明月这里写的“逍遥”。
说到番茄工作法,知乎上曾有大牛一起分析“番茄工作法为什么这么火”,大家曾各抒己见,批评之声也屡见其中。我认为有一点可能被大家忽视了。就是番茄工作法背后的理念。——我觉得是“可控的心流”。
心流(flow)是积极心理学当中的一个概念,指做事投入时进入的巅峰般的“忘我”状态。很多人都知道,不知道也可以百度,就不多说了。但心流不一定都是好事。09年读过这个概念的发明人,契克森米哈赖教授的原著《幸福的真意》。我记得老爷子自己就说,赌徒赌红了眼也是心流。心流不全是好事。
把心流运用在工作上也许很有意义,但在心流方面,根据《番茄工作法图解》里暗示,还有我个人的感觉是:这就是一种杀红了眼的状态,类似于赵云在长坂坡的战斗状态。但恋战必亡。
很多人吐槽番茄工作法,说“凭什么25分钟后就得停下,这不是浪费时间吗?我25分钟时战斗正酣啊”。首先,确实你可以换成更久的,35分钟、45分钟也行,随你定。但25分钟时,如果你“不愿”中断,恰恰说明你进入了心流。这是好事,也是番茄法有效的证明。心流是一种战斗力高昂的状态,只是中途如果不休息,就会变成暴饮暴食,必然损坏胃口。你看着办。
所以这方面,我的看法是:理解了“可控的心流”、“安全的心流”这个理念,就不必拘泥于番茄是25分钟还是36分钟,找出自己的最适长度就好。
老袁:自由职业者,缺书网站长。资深拖延症、注意力障碍,自幼就不能当天完成作业。12年初从帝都回到济南在家全职开发网站,13年6月战拖至今。
这篇文印证了我的一点经验:战拖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的过程,对自我的认知是无止境的。我也是从番茄工作法开始战拖,但是它对我有效的时间只有一两个月,过了新鲜劲我就忍不住又点开网页四处浏览,番茄照样往本子上记。后来我想到了开视频直播让大家来监督,摄像头对着屏幕直播工作过程,6个月后我开始利用摄像头照不到的屏幕死角看极其无聊的网络小说。。。于是我果断走出家门,背上笔记本来到大学自习室,坐第一排享受教室里所有人有意无意的扫视。到现在接近4个月了,每天番茄计时400到500分钟,番茄个头也涨到了五六十分钟一个;曾经我认为像我这样的ADHDer专注25分钟也很困难,所以拖延症并非不可战胜,只要你找到合适的方式合适的度。唯一需要的就是不断的去试、去求索。就算你对脚下的路充满疑惑,也不要因为迷茫就停滞不前。
战友虫二:
战拖四年,一度以为“我好了”,结果常常复发,方才明白学到一个方法并不代表你“好”了,而是要不断地练习,用新的方式生活。
我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就要去上网。后来觉察到,我真正的需求并不是上网本身,而是休息,因为大脑已经疲劳。之前不允许自己休息,所以无意识地就跑去上网了。后来我发现番茄工作法的25分钟很适合我,到了这个限度就要休息。而停下来深呼吸、走动、喝水是更好的休息方式,我也不需要上网了。
我过去就是没有把握好合适的“度”,想当然地认为人应该一屁股钉在椅子上3个小时,再不济也得1小时,否则就是懒,就是缺乏意志力。其实说到底大脑也就是一个器官,它需要能量供给,疲倦了也需要休息,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而意志力本身也是耗费能量的,能省则省,越少使用意志力的生活越轻松,我们没必要“动心忍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