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模样,不能被直接看到,但是可以通过贯用的防御推断出来。而心灵所使用的防御大体可以归纳为两类,一个是分裂,一个是压抑。
比如一个人非黑即白,不容易维持稳定的自我认知,或者不容易与它人维持稳定的关系,总是很容易愤怒,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断他是以分裂为主的防御。
又比如一个人利他忘我,不善于拒绝,时常为别人着想而忽略自己,不太习惯表达自己的立场和需求,我们就可以推断他是以压抑为主的防御。
上图是以分裂为主的防御状态。红色代表积极体验,绿色代表负面体验,纵轴可以理解为时间线,在生活中的表现就是时而觉得自己(或他人)很不错,时而觉得自己(或他人)很糟糕,不断在两者之间摆荡。在体验好的时候,差的感觉全都不存在了,而在体验差的时候,好的部分也全部消失了。使用这样的防御,好处是简单原始,不需要运用太多的心理力量去处理矛盾情感。但坏处也很明显,就是这么简单的分类方式容易带来自我认同的紊乱。
说下认同紊乱,比如我讲了一场课,讲的不太好,如果我的认同稳定的话,我会觉得这一次有点遗憾没发挥好,但是我认为通常我讲课还是不错的,下次努力好点就可以了。但如果我有认同紊乱的问题的话,我会感觉自己糟糕透顶了,我就不是一个能讲好课的人,并且在下次讲课开始的时候就变得非常紧张。换而言之,就是这种不稳定的身份认同里,我会把对自己的感觉取决于上一秒发生的事情。对于其它人的感知也同样如此,你上秒可能是我的天使,下一秒我就嫌弃的不想看见你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身份认同稳定的话,我们会根据我们身边发生的每一个事情,在一个更广泛的基础上,来评估当下的体验。而如果我们有身份认同的问题的话,我们没有这样一个更广泛的心理基础,所以我们会通过上一秒的事情来评估自己和它人。这也意味着我们没有在时间上感受到自我的连续性,一个人总是感觉到自己不停的在原地踏步、重新清零,重新开始,这也意味着我们没有内在的重心,心境随时随地因为外部的事情而受到影响,这些使我们的心智化进程大受影响。
分裂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全能控制的固着。积极的情感和消极的情感如果总是分裂开的,我们就会很容易把消极情感的原因投射到别人身上,看到别人是威胁的、敌意的、攻击的。一个人如果总是觉得身边的人是充满威胁的,唯一让他感觉安全的办法就是由他来控制身边的人,控制他们的行为,甚至控制他们的所思所想,控制他们脑海中对自己的印象,因为别人的独立和自由,意味着自己会有更多的危险。
分裂是边缘人格组织最常用的防御方式,自恋型人格障碍和边缘型人格障碍,都属于边缘人格组织,它们属于包含的关系。
边缘人格组织总是情绪更强烈的,带着偏执色彩的。一个人在这样强烈的情感下,一方面没有办法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另一方面就是没办法去形成观察性的自我,也就是反思功能。而反思功能在心智成长中是最为重要的功能。不过在心理治疗中,这样的好处是,治疗师会容易直接观察到来访者单一的客体关系配对和强烈的情感。困难的地方在于,因为情感太强烈,被情感所裹挟,所以来访者没有空间去自我反思和觉察。
上图是压抑为主的防御状态。积极感受相对稳固强大,负面感受被压抑在意识水平线之下,变得不易觉察。
压抑是神经症人格组织的防御方式,神经症人格组织对他人的体验往往是连续的,而不是在某一时刻把对方体验成为单一刻板的形象。假如我的同事,在某一时刻对我有些排斥,如果我是边缘性人格组织的话,我就会让一个冷漠拒绝的形象占于主导,而没办法回忆起她之前温和的片断。而如果我的身份认同是稳固的,我则会把此刻的片断给情境化,我会猜想她今天是不是心情不佳。情境化是身份认同达到巩固的标志,是一个人可以运用不同视角看问题的能力。这也让一个人拥有了容纳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是都被稳固的自我认同所引导的。
边缘人格组织的内部客体关系配对被分成了两组。一组是极端理想化的,一组是极端偏执的,这两端都是情绪饱满的。而且这两对组合同时也在相互的防御着对方。而在神经症人格组织中,起到防御作用的顺从性客体关系,情感负荷并没有这么重,它们跟自我也是保持一致的,而它所防御的对象,也就是压抑到意识水平线之下的那个部分,才是具有强烈的负性情感的,这个强烈情感负荷的客体关系配对,跟边缘人格组织的情感强度,是具有相似性的。在临床治疗中,对于边缘人格组织来说,要把这两组防御完成整合;而神经症人格组织则需要把潜意识的冲动意识化,并且帮助来访者能够容忍这样的冲动,然后再把这些感受巩固到来访者原有的身份认同里,完成整合。
综上——
对于分裂的防御,是左和右的防御,中间线是时间。
对于压抑的防御,是上和下的防御,中间线是意识。
上图是正常人格组织的状态。在正常人格组织中,更少的运用防御,无需分裂,无需压抑,自体允许自身充分体验矛盾的情感。
如果我是一个拥有正常人格组织的人,假如我的先生某件事让我感到生气,比如约会迟到了,我感受到被忽略,这些在人们的生活中很常见,但这个感觉并不影响我们关系一直以来亲密美好的印象,我能把此刻这个被忽略的感觉容纳在我的自体内部,成为我自体体验的一部分。而这个自体体验是被一个更积极壮大的自体体验所主导的。
而如果我是神经症人格组织的人,我会害怕自己拥有生气的感觉,我会自动化的把这样的情感状态压抑下去,这样我在表面上就无法体验到我的负面情绪,因为它被压抑到了潜意识里面,如此我就不用感觉到我心中有敌意的部分了。这样看上去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实际上问题会更加复杂,因为这样的防御会带来性格上的僵化,这个僵化让我在应该表达自我立场的场合里,都要被迫要去优先照顾别人。总是这样的话,我就没办法为自己的需要去努力争取、无法更好的保存自我了。
综上梳理,对于识别防御,评估身份认同,判断人格状态,是不是相当的简单。
不过,以上都是教学需要简化了的图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想要探索的心灵,不仅有整合的部分,也有压抑的部分,还也有分裂的部分,不少情况下这两种防御是混合使用的。
它们往往长这样——
也因此,了解精神的世界,探索心灵的模样,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