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批判仪式感过度的声音越来越多,连新闻媒体都加入了其中。《人民教育》也在发文,大家都在呼吁,仪式感需要具有教育价值,避免铺张浪费。可是,教育价值到什么程度合适呢?花多少钱又才算适度呢?
开学,三位级部主任对教室的布置进行了检查,从她们反馈回的信息,以及我看见到的各种打扮得美美的教室来看,老师们很用心,都希望给孩子一个难忘的开学仪式。郝姐姐特别用心,她在检查时,不会仅停留在感叹教室呈现的各种美上,她会去询问老师每一个布置的用意是什么。在我们看来比较大大的纸袋是否是孩子的需要时,老师告诉那纸袋上的图案都是班上孩子自己的创意作品;六年级一个班,给孩子送了6颗花生,13颗胡豆,一个石榴,不说,大家也能知道其用心了吧;四年级有一个班,将孩子们假期写的文章打印成册,与新的书籍放在一起,用漂亮的丝带绑上;还有的班级有风车、有百事可乐、有气球、有写了每个学生名字的小红包,有为每一个孩子送上一根鲜艳的红领巾……
这些算过吗?我无法去评价用心的人所做的效果,但也可以进一步的思考:教室空间打造与育人价值的深度融合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我们的空间打造孩子如何看待?如果把教室空间打造让孩子们来订立标准与老师订立标准,他们之间的差异会是什么?老师与孩子的标准与专家标准之间的差异会存在吗?如何将教室空间营造与每个年级的育人主题更契合?如何使班级营造与年级营造与学校营造形成一个统一的氛围呢?
答案我也不知道。咨询了一位多年研究班主任工作的朋友,他给我推荐了他曾经的讲座。他提到的一些观点引起了我的共鸣:教育空间能够帮助儿童解决真实生活问题时,空间的教育连接就产生了;教育空间要基于儿童理解的视觉表达;要指向内在认同的契约精神;要关注学习素养视野下的思维可视;要指向品格引领的价值取向;要成为文化主体的心灵居所。可惜讲座中,举的实际案例少了一些。倒是电话交流中,他提到他们学校曾经每个年级选用品格教育中的动物主题做过一次开学教室的布置,那种满满的童趣感、满满地与阅读作品深度融合的空间感吸引了我。
如果我有一间教室,在开学初会如何呈现给孩子呢?目前我是没有画面感的,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有些怯怯。可当我昨天找不到时间与孩子们交流时,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的孩子是没有时间自由交流的。好在,2-6年级30与31日报名了,那个时间段他们应该会多一些自由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