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始终学不会告别,是不成熟的表现吗?

始终学不会告别,是不成熟的表现吗?

作者: 陆十七呀 | 来源:发表于2018-12-29 19:21 被阅读50次

    成年人交际守则:对不喜欢的人,可以远离的就远离,不能远离的就在心里保持距离。 ​​​​—— 勺布斯

    最近,有一位要好的同事要离职了,我知道后有点难过,晚上找闺蜜聊天,表达我的不舍和不开心。一通文字发过去后,她回我:“如果你还是一个实习生,这样我能理解”。

    我一下就明白她的意思了,都一百多斤的人了,还不能冷静看待身边的人员流动吗,更何况是同事。

    ……

    突然就想起年少时上学的记忆,关系特别好的同学,转学后桌洞都搬空了我才知道,很伤心好朋友的不辞而别,很委屈他们(对,有俩)为什么都不告诉我一声,然后我自己默默处理着他们离开后的生活。

    如今,已经成年的我,每次遇到突发或已知的告别都不能轻松看淡。小孩子的毕业离别依依不舍可以理解,成年后依然学不会洒脱告别,图样图森破?

    也不尽然吧。

    虽说,职场中,大家都是来赚钱的,但总有些缘分冲破了“交际壁垒”。之前某段工作经历,离职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让我产生“不舍”的情绪,所以我安慰自己,“职场从来就不是交朋友的地方”,但我始终存在一种理想主义的幻想:想找一个“和喜欢的人做喜欢的事”的工作。如果达不到后半句,那就争取实现前半句。

    所以,当我第一次遇到喜欢的人要离开我的8×5小时工作日时,第一反应绝对是不开心,之后才是作为朋友的祝福。

    工作以来,实际上是从大学开始吧,来自父母、朋友的“人际交往”“人事关系”提醒越来越多,从与辅导员、导师、同学搞好关系,到与同事、领导保持“交好又保留距离”的关系。

    可能因为自身交往习惯,无论任何渠道认识的陌生人比,在我这里都要经过短则一个月,长则一年的相处,我才能放松自己,而一旦在这些人面前表现出放松,便几乎再无防范,有点“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意思。于是,这些善意的提醒在我这里都变成了“因人而异”。


    那么,面对这些经过我“非刻意选择”留下的人突然离开的消息,我自然是无法用理智告诉自己,这是“人之常情”。对这些人而言,我大概是永远无法学会轻松告别。


    知道她要走的第一天,整个下午都沉浸在她要离开的苦闷中。

    知道她要走的第二天,我尽量避免和她单独相处,避免讨论这个问题。

    这个她要走的第三天,全公司都知道了,我也可以做到玩笑相处了。

    我也遇到过很多人,他们跟我相反,很容易就可以和刚见面的陌生人打成一片,也很容易和上一秒还在说笑的人这一秒就说再见。

    这种人,多半没有成为我的朋友。不是说他们冷漠,人家开始的火热啊。只不过他们是“快-快”型交友人格,我是“慢-慢”型,同性相斥罢了。我身边的多是“快-慢”型好友,我依靠人家的“易相处”获得一席之地,再缓慢释放“个人能量”,获得对方驻留。

    说到“告别”这个词,成年人其实没有太多话语权。年纪越大,身边的人群越固定,这些常驻人群越来越少,却也越来越稳定,不会离开,所以真的称得上告别的人,根本没几个,大多数都只是“日常流动”。

    小孩子就不一样了。

    上小学了,要和天天在一起分享喜悦分担责骂的无话不说的小伙伴告别,有时候是真的再也不会见到了呢。

    家里来了客人,客人的小孩看上了你最爱的玩具,懂事的你就要忍痛割舍,告别那个你每次受了委屈都要和它倾诉的“玩具”,硬气一点的你“拼死反抗”留住了玩具逃过一劫,却因此落个“不懂事”的名号。

    因为搬家,你要和天天放学一起吃冰棍的小伙伴告别,和邻居家一见到你就摇着尾巴朝你笑,遇到长相凶狠的狗狗还要躲在你身后的隔壁“阿花”告别,而且啊,很有可能,你就是在和你的童年告别。

    ……

    这样看来,似乎小时候的每次告别都更加难舍难分,却无可避免。

    而成年后的更多告别,虽郑重其事,却无可厚非。

    例如离职、回乡、分手。

    所以,如果说不能看淡告别是不够成熟的表现,

    我宁愿说,这是我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保留的一点童心。


    — End —

    感谢看到这里的你

    隋昕所遇

    旅行|摄影|电影|撩骚

    一个没有灵魂的

    90后脱发少女的深夜狂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始终学不会告别,是不成熟的表现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fbp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