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的《莺莺传》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西厢故事之一,讲述了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
然而,这个故事最初并未表达出对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支持,反而呈现了一个封建夫权制度下的故事。这种论调在后世受到了批评和反击。
在《莺莺传》中,作者元稹将张生的始乱终弃之行为称为“善补过”,完全没有谴责他的意思。崔莺莺则被描述为“尤物”,即美貌非凡的女子,但作者却指责她“必妖于人”,似乎她的美貌就是一种诱惑与陷阱。
这种崇尚男性权利、不尊重女性自主性的论调引起了后人的不满。
直到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西厢故事的主题发生了根本变化。
这个版本中,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被描绘为一种自由的、执着的追求,并得到了赞美。女主角李纨拥有自己的意志和决定权,而男主角张生也没有被限制住,他们的爱情之路并没有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
这样的故事表达了一种对封建社会制度的不满和反抗。
最后王实甫的《西厢记》则是在前人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故事中,崔张二人爱情受到了家长的反对和制约,但他们靠着红娘的帮助最终走在了一起。
这种通过突破封建礼教和家庭压力来实现自由爱情的情节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和认同。
同时,《西厢记》也揭示出了封建婚姻制度的弊端,呼吁人们应该在爱情和婚姻中尊重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总的来说,西厢故事在经历了多次变革之后,最终呈现出了一种支持和赞美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态度。
故事的变化不仅反映了文学创作与时俱进的特点,也反映了中国社会从封建时代到近代的思想变迁与文化转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