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对佛老的态度,也引来了至交湛若水的质疑。王阳明认为佛老与儒家一致,说到底都是空。湛若水是从方献夫(字叔贤,南海人)嘴里得知王阳明这一观点的,他问方献夫,这是王阳明的一时之见,还是为了革除积弊而提出的权宜之计。因此早在七月湛若水就写信给王阳明,表示对王阳明“不疑佛老”的态度非常惊讶和疑惑。
湛若水提出,自独处以至读书酬应,无非在“执事敬”上用功,一以贯之,内外上下,莫非此理,这正是儒家“开物成务”之学不同于佛老的地方。
上下四方之、古今往来之宇宙,只是一气充塞流行,与天道一体,怎么能说没有,何“空”之有?即使天崩地坏,万物灭绝,这个气也不会消亡,不可能为“空”。天道先天地而无始,后天地而无终者也。夫子川上之叹,子思鸢鱼之说,顔子卓尔之见,都体现了这一思想。
湛若水也是一代心学大师,而且比王阳明还要大六岁,但他对王阳明是非常佩服的,从他们的交往中可以发现。湛若水在治学上更为保守,而王阳明则更能结合现实,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因此在气势上王阳明要高他一头,也许就是这种信念上的细小差异,导致王阳明的影响力要远远超过湛若水。
给皇帝的奏疏,并不仅仅是学术探讨,最主要的目的是要阻止明武宗往迎活佛,王阳明清楚两者之间的不同,因而懂得权变,站在明武宗的立场来思考问题,这是正统学究无法理解的。
王阳明心学发传统儒学之新声,在学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美誉度,除了前来论学、问学的络绎不绝之外,还有很多人找王阳明题字、作序、写记、作墓志铭等。
白说、白谊兄弟都是王阳明的弟子,白家与王家三代世交,这年,白说的父亲白圻升南都右副都御史,适值白说行冠礼,便请王阳明赠冠字作为教诲,王阳明送了“贞夫”二字,并作《白说字贞夫说》:
“说”和“谊”在古文里,意思接近,都有解说、阐发的含义。
王阳明说,天下之道,需要探索而加以阐述,形成学说,天下的学说,关键一个“贞”字。乾道变化,至善至美,我们必须用语言揭示出来的天道的核心是什么?坤德阖辟,顺成化生,我们必须用语言揭示出来的地道的核心是什么?仁理恻怛,感应和平,我们必须用揭示出人道的核心是什么?
所以,“说”(揭示)必须贞,贞就是理。所谓贞,就是完全合乎天理而不夹杂个人的私心,所谓说,就是发自本心而丝毫不违背天理,所以我们说,天道亨,地道成,人道生。
白圻说,我儿子够不上这个境界,“贞夫”还有其他说法吗?
王阳明说,做人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君子之德不外乎性情,存养达到极点,就是圣人。说就是情,贞就是性。说,格正人情以合乎性;贞强调人性与天命合一。性情合一谓之和,性命合一谓之中。夫,指君子;贞,乃君子之道。冠字“贞夫”,是勉励他立志成为君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