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是一种现代病。
患病人群:青少年,青年居多,尤其是步入社会又无法完全适应社会的独居青年。
临床症状:轻者,情绪低落,精神萎靡,颓废消沉;重者,自暴自弃,悲观厌世,怀疑人生。
忌:“瘫痪”在床,手机在握,随叫外卖,疯狂追剧,游戏上瘾,微信式恋爱,日夜颠倒,不见太阳,简而言之,死肥宅,一生丧。
宜:早睡早起,读书看报,出门约会,唱歌跳舞,三两好友,出去走走,总之,春日踏青,夏日游泳,秋日爬山,冬日滑雪,户外运动,多多益善。
常见表现形式:工作,得过且过,混吃等死,不求上进,消极怠工;恋爱,不主动,不拒绝,不承诺,不负责;家庭,不交流,不表达,不妥协,不包容。
丧病的起源:丧病,是蔓延于现代青年之中的一种流行病,也是一种传染病。宽容的社会舆论和善良的长辈们,为我们这一代人的丧病,千方百计地找到了许多原谅性的说辞,他们把我们的“丧”行为,解释为年轻人对现代社会压力山大的一种温柔的宣泄方式。在他们眼里,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一方面,在日益膨胀的物质条件中,被房子、车子、票子等等指数式膨胀的欲望压到喘不过气来,另一方面,又在这个人才济济的竞争型社会中,无法在工作或者感情中脱颖而出寻得精神寄托,因此,二者各自在失衡的轨道上越走越远,分道扬镳,于是乎,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涌现出这样不可逆转的丧文化。虽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无法得知“丧病”的发病率在广大青年人群中到底有多高,但通过各种网络途径观察,近年来各种有关于“丧”的网络用语层出不穷并得到大量的关注及传播,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更是为“丧病”提供了多重快捷的蔓延渠道,让人不由为丧病的危害而感到忧心忡忡。
常见丧语录(又名毒鸡汤):
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放弃了一定很舒服;
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要努力,那你努力还有个屁用;
生活将我们磨得更圆,有的时候是为了让我们滚得更远;
你全力做到的最好,可能还不如别人随便搞搞;
朋友们开心点,人间不值得;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穷与丑却能同时拥有,胖和矮还能如影随形;
丧图丧于我而言:丧,于我而言,同大姨妈类似,更像是一种周期病,积极阳光一段时间就总会迎来很丧的几天。总体来说,我不是一个丧的人,我喜欢好友小聚,喜欢走在路上的感觉,我身边貌似也没有很丧的好友,没有传染源,但时隔一段时间,便会莫名其妙地丧起来,比方说今天。独自骑着自行车路过区政府广场,看到一群大爷大妈在跳交谊舞,大爷的步伐灵活轻盈,大妈舞姿婀娜面带羞色,一群平均年龄五六十岁的人,在温柔的夕阳下,满面春风,翩翩起舞,看着他们在这样的年纪仍对生活的抱有如此高的热忱,心底的敬佩油然而生。不禁反思自己,年纪轻轻,身体健康,就算不是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也算是九点钟的太阳,喜欢什么就去追求,想要什么就努力奋斗,工作的事儿放平心态,撸起袖子加油干就对了,无缘无故丧什么丧。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个人表示非常赞同这句话,大多数心理上的痛苦,都是因为外在的焦虑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而引起的,换个角度说,痛苦,也正是对自身无能表现的一种低头和折服,这种心不甘情不愿又无法逆转的折服,便会产生更深层次的痛苦。所以,焦虑是个坑,还是螺旋式的,陷进去只会越陷越深,对于那些爱而不得的人,无法改变的事,多劝劝自己,放弃就对了,别赌气,别执着,别当犟驴,向前看,免得害人害己。看开了,自然而然就不丧了。
注意事项:丧一天可以,丧两天伤身,丧久了,你可能就“爱”上这种放弃人生的感觉了,所以,不管自救,还是求救,广大的青年朋友,人的一生只有一次,我们要拔高思想的高度,拓宽生命的维度,只有撑得住眼前的千篇一律,才能换来以后的五彩斑斓,我们不能这样,请别再为丧找借口!
要自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