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叫《为什么大多数孩子到了大学后会变迷茫?》,里面诉说当下许多家长的真实体会,应试教育的一大弊病就是让孩子失去了目标,没有了理想。但是,应试教育却给了学习一个目标,考一个好大学,而这个也就成了大多数中国学生的“梦想”。
有时候,作为家长,作为孩子,甚至作为老师,都不会想到这样的问题: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有的家长会说,学习的目的当然是要考一个好成绩,这样的理由是对的,但也不是全对,这只是一个学习理由而已。
这样的理由是现行教育体制强加给学生的,而即使没有考试,孩子也需要学习,因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自发的行为,不然,孩子是如何学会走路的?
学习只是孩子成长的一种手段
孩子成长的方式有很多,学习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但却是最主要的方式,尤其是在中国这种应试作为主体教育形式的国家,学习基本就被认定为是孩子的任务。
学习如果被当作任务去做,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促进孩子学习的意愿,但是长久的任务模式造成的是孩子成为学习机器,尤其是做题机器。久而久之,家长、老师,乃至学生自己都认为,学习就是做题,这真是一种倒退的看法。
现在整个社会都在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大学生毕业生,职场人,企业家,这些已经脱离了中国教育体制的人,都还在学习,而他们的学习不是做题,而是提升自己面对未来危险和创造财富的能力。
孩子从上学那一刻开始,就应该用学习的是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何面对竞争,如何创造和避免危险。这样的学习,目的就是让孩子从一开始就向着不断使自己成长的道路前进,扩展人生的宽度和深度。
孩子学习的根本动力不是因为焦虑
最近频繁提到一个词——焦虑。有人说这个社会就很焦虑。年轻人焦虑,生怕30岁之前挣不到大钱,成不了中产;中产焦虑,生怕没有奋斗目标,浑浑噩噩;父母焦虑,生怕孩子考不上好学校,没有前途。
孩子是不是也焦虑呢?可能,但这种焦虑不是学习的根本动力。
处在我这个年龄的人,普遍被认为具有学习焦虑,因为发现离开学校进入社会,需要太多学习的东西和地方,学校学的那些东西很少派上用场,因为学校学的都是过去的知识,基本被用作考试,生活中很少涉及。
学习只有一个目的是为了成长
既然做题和焦虑都不是学习的目的,那么孩子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两个字:成长。
学习是孩子成长的一种手段,也就是说通过学习,孩子可以获得持续进步的能力,通过学习,可以逐步达到人生的下一个目的地。
即便孩子大部分的学习内容是做题,那么这个题怎么做,什么样的思考逻辑,考察的是哪部分知识点,如何总结归纳,如何内化为自己的思考方式等等,这些其实都可以通过做一道题来获得,这就是学习能力的获取。可以说,做题也是学习的一种,但机械性地做题便不是了。
所以孩子无论在学校里的学习,在培训班的学习,还是在家里的学习,听课、练习、作业、记笔记,这些都是学习的形式,本质都是为了获取成长,让自己具备主动思考、自主创造的能力。
总的来说,对于学习这回事,还是需要谨慎的,记得中学那会教材里就有说过终身学习,但也只是个理想状态,因为人不是机器,总有懈怠。当然还有一个概念叫碎片化学习,碎片化那是因为个人焦虑,焦虑还真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了。
学习这件事也可以由焦虑促使,一个是他人焦虑,比如父母,亲戚,同学因为你的成绩感到的焦虑;另一个是自己焦虑,比如身边人对你的超越,对你的提醒,对你的刺激。
但是真正的学习应该是自我的积极意识所促使的,学习终究是为了自己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中考高考不能成为学习的根本理由,焦虑也不能成为根本理由,只有想主动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向往美好人生的愿景才是真正学习的动力。学习不是为了他人,而是为了自己,虽是鸡汤,却是真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