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婚姻
孤狼死,群狼死。
宗族和血统延续作为人类繁衍生息的保障方式,诠释了群居的特殊性。宏观上一个庞大的群居种群,微观内部又抱团成宗族团体。而婚姻制度的出现,让家庭这最小团体边界明确。
中国式婚姻因其历史文化,带有其特殊性。
绝大部分中国女人的一生要经历四种不幸:当妈式择偶、保姆式妻子、丧偶式育儿、守寡式婚姻。
不幸与怪象都是一体两面,秉持着“男主外,女主内”的理念,中国很多家庭实际是父亲角色的缺失。男人以事业为重,个人娱乐其次无实质性地参与家庭互动。做家务和带孩子成了女人理所当然的事情。男人回家既是,鞋一脱,沙发一躺,不动如山,当起了大爷。好像家里的地板永远是自己干净的,饭菜永远都是自己香的,衣服永远都是自己洗干净码放整齐的。家里什么东西没有了,或者找不到,只需大叫一声“老婆”就可以了。
事实上忙于事业、应酬的主外男,未必能对整个家庭带来多大的收入及整体的改变。没事业而忙应酬娱乐的男人也照样横在家里当爷。
在这种“丧偶守寡”式的婚姻下,很多中国家庭有两个怪象:
1)婚姻里夫妻关系不放首位,而是靠亲子关系维系了家庭。
2)孩子成年后要么依然被父母干涉而无法真正独立,要么通过逆反式的反抗彻底逃离家庭。
因为缺乏『夫妻亲密联结』,母亲把重心寄托在孩子身上,在孩子身上寻找缺失的联结感,孩子20多少岁还被过多干涉成了常态。
因为孩子成了维系婚姻的最后基石,所以“因为孩子”就成了不离婚的另一重理由。
你会发现当一个人对追求幸福的婚姻竟会有负罪感,是因为潜意识里我们都对『孩子放在伴侣之前,有没有爱情无所谓』的家庭模式习以为常了。
而这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要么a)无意识挣脱大家庭干涉,要么b)通过逆反式的反抗彻底逃离家庭。 前者如果是儿子的话,可能婚后还是会潜意识像爸爸一样逃避女人的控制,并且认同男人应该只顾事业,那么又会疏离自己的妻子;而妻子又把亲密感的需求转嫁到宝宝身上...以此循环。
而后者在成长过程中意识到自己一直活得是『被规划』的人生,有意识去内省自己的价值体系中未经审视而被灌输的东西,会开始有意识反抗,把人生掌控权拿回自己手中,哪怕是矫枉过正的逆反。 在后者那里,恶性循环有可能被打破:这是我要的生活,这是我要的婚姻。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实际上,追求爱情与婚姻幸福的能力,与个人独立的意识,其实是相生的。
中国其实有好多像这样的家庭,没什么情感流动,孩子在父母身上看到的是『夫妻到最后是没有爱的,婚姻说到底还是要妥协』。如果他们也以自己的经验教导孩子『婚姻重要的是安稳』,那么他们的孩子结婚时也更容易被安全感、未来发展左右,把情感流动放在次要甚至无所谓的位置。或是想逃离父母掌控、符合社会规范、寻求利益共同体,这些都是出自匮乏和缺失建立的婚姻。最后的结果是女人在孩子身上填补匮乏,男人在永无休止的事业或外遇上填补匮乏。
婚姻是一种深深的联结与敞开,如果你自己都不愿意出自深深的联结而结婚,怎么指望老了还恩爱相守?老年人恩爱大家都会觉得异常温暖与美好,但是另一方面却觉得秀恩爱却分得快,浪漫爱情不可靠。可曾想过,如果骨子里都不信任婚姻是生于爱情,是可以栽培、呵护的,老了怎么还能牵着手逛街?
灵魂伴侣及有趣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成为了诸多人追求的信条,同样的论调就像“灵魂伴侣”是他们对婚姻的信仰一样。
有意思的是,这些人所谓的“有趣”很大程度上是做作的幽默俏皮话,浮夸的喜剧。真正的有趣是远离“狭隘”的深刻,是广泛的眼界及阅读,不断的自我成长,而这条路注定是条崎岖的探索之路。
而“灵魂伴侣”更是成为一种万事俱备的存在。我们太过于关注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忽略自己是否有爱的能力,以及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我们总是期待那个人的出现,一劳永逸的解决了所有的情感疑问。
现实层面讲,这种人并不存在。
假如我们双方都把重点放在自身人格的完善和独立上,那么你首先会得到一个更好的自己。自我实现一直是人最高的需求等级,那么,假如有个人带着爱情的光环出现在你的生命中,他的价值观刚好也是追求自己期望的人生,这样的两人在婚姻中应该是朝着良性循环互相支持对方走过人生。
最后,他会成为你亲密的朋友、爱人、家人。这些综合因素让你们有最高的默契。这时才是灵魂伴侣。
世间的开心大多差不多,你和一个人在一起时的快乐和另一个人的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只有矛盾凸显,缺点尽显时,冲突如何解决,负面情绪如何消解,才有真正的亲密感出现。
你必须面对问题,才能收获真爱。
所以我觉得灵魂伴侣是有的,但需要两个共同追求的男女一起创造和经营。
婚姻应该是源自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