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留学生来说,我们很可能会遇到两个出国前难以预料的问题,一个是读不懂老师的评语,另一个是回宿舍后感慨「为什么我的室友今天又没有洗碗?」
——1轻叹一声,只能免起袖子帮他洗
来爱尔兰留学两年多,时间不长,但却搬过4次家,一共和10个国家的人做过室友。两年来总体感觉还不错,有的一直还在保持联系,有事没事出去吃顿饭。但非要让我回忆一些尴尬场面,还是很容易做到的。
在我印象里「本朱国」和某地中海国家生活最为灿烂,生活被cheese和玫瑰环绕,每天勤奋的一遍一遍熨着晚上见妹子时要穿的白衬衫,研究着今晚哪瓶香水能配上昨天买的发胶。但往往等他们做完饭,你总能在锅底找到一根粘着的pasta(一种面食),总能通过烤盘知道他们的午餐是什么。
有一次下午回家,看到厨房里如仙境般青烟笼罩,进去发现炉子上放着一口被烧的通红的锅,室友的借口「忘了关火」……话音刚落,那口红锅的锅底被冷水一激,咣当一声掉下来了。 夕阳西下,他送来一杯柠檬与茶,我很欣慰,因为喝完只需用水轻轻冲一下。
如果你睡眠质量较好,不知道昨晚本地人聚会闹到几点,那么早上起来,数一数桌上的酒瓶和pizza盒子的数量,就大概心中有数了。也许中午你还能发现一片昨晚放在沙发上只吃了一口的pizza。
——2如果有下次,还选你做我室友
「泰正」和「惠子」是我这两年遇见过最爱干净的室友,每次洗碗都会把炉子也专门擦一遍,我说“咱们两个小时之后还用呐”,但他非要拉着我的手,像爷爷一般教我一下一下如何擦干净。
「惠子」简直就是我的厨房女神,每次做饭后,她都会把桌子擦的一滴水不剩,我有一次做饭时问她是不是有强迫症,她说没有,然后把我刚用过的砧板拿走,当场洗了。
也许是我在国内太娇惯,娇惯到自己只能容忍自己的不懂事,只有自己能忘记吃剩的骨头还在桌上,只有自己能容忍自己昨天的早茶杯还在桌角。
有时在想,是不是家庭文化差别导致大家这么不习惯。因为匆忙,爸爸妈妈通常在晚上清洗一天的碗筷,受这种晚上洗碗的思维定式20年的影响,我来爱尔兰的第一天,一吃完饭,就给室友解释「这些碗放着别动,我晚上一起洗」。但当晚上回来,看到其他5个室友在逐个排队做饭时, 那些水池中的脏碗格外显眼。
看来习惯了20年的家庭洗碗模式,在如今的「陌生人」集体生活中必须要改改。生活上的事,也许除了吃饭的口味,别的都可以改变吧。
我有时还和「惠子」在一起讨论,是不是每个中国留学生,都会买一副自己专属的锅碗刀叉?我想答案可能是五五开,但你身边也绝对有这样的同学。可能真的是被室友逼急了,也可能是自己给自己晚点洗碗,找了个完美的借口。
「你难道就不能为别人考虑一下?」这个每个人心底都知晓的底层逻辑,却在这一代独生子女的眼中找不到答案。别怪教育,看看现在学习的盛况;也怪教育,看看大学校区附近小餐馆里各种聚会的场面。
——3 每个人对疼痛的理解都不一样
记得之前知乎上有一篇说,每个人对疼痛的理解都不一样。现在想想,也许每个人对untidy的理解也都不一样。别人眼中的小纸片,在「泰正」眼里,也许就如呕吐物般无法忍受。在别人眼里用清水冲刷,也许就是完毕动作,但在他眼里却是开始用洗涤剂的前兆。
因为工作原因,我家人之前有从事质量监管方面的工作,其中一项工作内容就是检查公司几乎所有办公室的仪容仪表,可以说这种检查就是公司与个人对『干净、整洁』这类概念的互相修补。那个发生在成年人世界里的「班主任、值周生检查卫生」,各位对其可以尽情脑补其中的各种「冤枉」和「没注意」的画面。
没人能定义一个好学生是什么样,哪怕中小学生守则扩充到200条。但相反,我们都知道坏学生是什么形象。
今天讨论的洗碗与否,有时绝不是单纯的生活习惯,因为如果只是习惯了几十年的动作,是会随着环境的变化作出调整的。那些习以为常的想法,也许才是会真正阻挡你前进的绊脚石。
没事别老拿思维升级这种概念给你父母乱说,因为当他们知道「喝热水和喝凉水对身体没有本质区别」的时候,他们的世界观很可能会瞬间坍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