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佛法修证精华(7)

佛法修证精华(7)

作者: 传统文化精华 | 来源:发表于2017-04-03 08:01 被阅读0次

       

    佛法修证精华(7)

        在对治“睡欲”的戒律中很巧的,有一条是睡前必须谛观日轮,进一步再使这颗日轮始终保持在睡梦中。这步功夫纯熟了,睡觉时就头脑清晰,不再迷迷糊糊地乱动念头,如此,时间虽短,却能得到充分的休息。
        众生们差不多个个都有眼睛,也都看过太阳,所以第一步释迦要我们端身向西正坐,留心观想一颗像悬鼓般将要下山的太阳,使心念就定在这影像上在观想这颗太阳的同时,难免心里还有其他杂念出现,不要介意,也不要理会,只要尽可能使太阳的影像存留在心念上就好。久而久之,杂想越来越少,太阳影像就越来越清楚。最后不论开眼闭眼,这颗太阳都清清楚楚地呈现在心中。这就叫做“日想”,也就是“初观。
        意念中的“日轮”生起后,就观想而言只是“生起次第”,到这一步,还必须再把”日轮”乃至整个身、心都空掉,才算进入“圆满次第”。初观成就了以后,下面的观想就都轻而易举了。
    但是我们都很熟悉《金刚经)上的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修道不是要去妄想的吗?何以各宗各扼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这种“看光”的修持’因为借着“日轮”、“明点”的一点幻光,观久了,定住之后,就会引发出我们本性的光明。到了这一地步,我们会觉得和光(非日、月等世间的光明)打成一片,“光即是我,我即是光。
        此时虽然我们和自性光明融为一体,但要明白这片光明仍是一种现状;是本性功能的一端,如果以为这样就算见到了我们圆明清净的自性.那才是大无明。(无明如果就“事’’而言:闭起眼睛黑洞洞的看不见东西;墙壁一挡,又看不见后面的东西。就“理”而言:凡是没有悟道,没有证觉菩提就叫无明。)

      “想念非真实”,等于密宗所讲修观想,观一个东西不是眼睛去看,要知道,所谓观想不是拿眼睛看,心在观,心念在观。所以观叫做观想,要想象一个东西。譬如你观佛像,就要把佛像看惯了,意境里头能够想念呈现得出来这叫观想。怎么做到呢?心念意志坚定,所谓定力够!
          修白骨观,假定修白骨观是个方法,修到了白骨观观成,白骨都观出来并不是究竟,这是最初步的方法,必须要把白骨再修炼,化空,变化成空性,变化成光明,然后才能说白骨观有一点成就了,然后把这个空性与光明还要变去。
      文殊云:我初发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实无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学射,久习则巧。后虽无心,以久习故,箭发皆中,我亦如是,初学不思议三昧,系心一缘。若久习成就,更无心想,恒与定俱。
        “世尊于无漏方便中,先说三摩地”,一切佛经,教我们修行之路,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出家在家的人,先要修到无漏果,无漏就是大阿罗汉。修无漏果的方法里头,必须先要修定,佛说的,不修定不叫做修行,不叫做出家,也不叫学佛。
        “后说解脱。”得了定以后,再谈解脱。定都不能得,你解脱个什么?身心粗重,烦恼皆在,你解脱个什么?
          “由三摩地善成满力,于诸烦恼,心永解脱故。”佛教育我们的修行之路,没有哪种大小乘修行不是先叫你修定的,得了定以后才能真解脱。这个定的境界,          “三摩地”, 这就是至善。因为烦恼不起,妄心不起,既不行恶,也不做善,是名至善,无善无恶。所以六祖告诉你“不思善,不思恶”这个境界。“善成”就了,圆“满”了,这个定的力量对于一切“烦恼”不起,此“心”永远得“解脱”。
      “于有漏方便中,先说解脱,后说三摩地。”所以佛说法,在这个欲界世间里告诉我们世间人,我们世间都是有漏之因,六根都在漏。“有漏”的当中,“先说解脱”,方便变了,有时候佛先告诉我们“解脱”,这个“解脱”是方便,先看透,解脱了世间。但是,解脱了干什么?解脱了要去修定,光求解脱不修定,他生来世的果报是外道,或者是哲学家、思想家……
        “由证方便究竟作意果烦恼断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为什么有时候先说解脱呢?就是方便教育,解脱以后要你开始修,悟到这个理来修。因为“由证方便究竟作意果”,你要晓得我们起观,心缘一境的修法还是方便方法里头的过河的一只船,过了河这个方法要丢;但是,你还没有过河,不要丢,你根本没有过去。“方便究竟”,所以修行,是起心动念“作意”修,不是不作意修。譬如念佛,净土法门,为什么叫你念南无阿弥陀佛,观想西方极乐世界?是“作意”修,转意识业力,转成那个境界,故唯识讲“转识”。慢慢转成作意成就了,那么世间“烦恼断”,世间烦恼断了以后,才得到“根本”的定境界,“根本”定,不是方便定。
        自心本定,“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你知道清净,理论上知道,有解脱知见,没有解脱工夫,没有得定,你不清净。所以,一般学佛的,不管在家、出家,口口谈空,步步是有。一碰到境界即不解脱又不空。为什么?没有定境,有什么用?!所以,佛说法有这种方便,重点还是要你修止、定境。
        “或有俱时说三摩地及与解脱。”不过,佛经教育我们的方法,有时候是同时说定的境界以及解脱的方法。
        “谓即于此方便究竟作意。”总而言之,佛是告诉我们:一切修定的方法都是“方便”,方便怎么修呢?“究竟作意”修,另起个意境。所以,你没有听过净土,你不晓得修净土;修了净土,“南无阿弥陀佛”,不过是作意在净土的境界上,是你意识造作出来的,对不对?天堂、地狱、人间都是意之作意。
          “及余无间道三摩地中,由三摩地与彼解脱俱时有故。” 得了“无间道”,没有间断性,这叫“无间道”,行住坐卧,睡的时候、醒的时候,随时在定中,在解脱中,这叫“无间道”。入定的时候有解脱,解脱了烦恼;不入定的时候,烦恼又来了,这不是“无间道”。要昼夜六时,一念万年,万年一念,“无间道”,没有间断性。在这个“无间道”的定境界里,由于这个三摩地定,一定了以后,一切烦恼当然解脱。“与彼解脱俱时有故”,同时存在。这就是佛法的正修行之路。
          做人即儒家仁、义、礼、智、信。成天即十善业道,聪明正直而为神。声闻缘觉需加行修内在静虑、离欲、定慧。菩萨则广行一切善,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佛则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些都是不可逾越的标准。
          真修行,一念静修,身体内外立刻就转,所以,听了经教,要闻、要思、要修,去求证。闻思修还不行,要于自己心理上变成一种力量,心理形成,所以闻思修力……“数闻数思”,由这个“增上力故”,那么“令心于内境住”,慢慢使这个习气,现行的习气养成修行的习气。“相续方便”,“澄净方便”,“等遍安住”,才使这个心在内在拴住了。
        “由忆念力,数数作意,摄录其心,令不散乱,安住近住。” 这是第二三步。此心道理通了,教理通了,修行理明了,心力坚强了,念念在修行上。由于这个“内系缚心已”,这个心像一匹马一样不乱跑,然后不失念,“由忆念力”,不但白天做到念念做得了主,梦中都是念念在追求佛法。因为不失念,纵然有梦,梦都在追求佛法。“数数作意,摄录其心,令不散乱”,这叫做“近住”,相近了,“性相近”了。
        “从此已后,由正知力,调息其心,于其诸相,诸恶寻思,诸随烦恼,不令流散,调顺寂静。” 那么再进一步, “由精进力,设彼二种暂现行时,能不忍受,寻即断灭,除遣变吐,最极寂静,专注一趣。” “由串习力,等持成满,即于如是九种心住。” 为什么做不到,修行上不了路呢?是串习不成功。什么叫串习?就是古代用的铜钱,一串一串把它串起来,念念把它串起来,拴拢来,这样一连串,念念。譬如念佛的人,乃至念到白天叫正知正见,没有散乱心,不算数;做梦的时候没有佛号,碰到境界没有佛号,你这个工夫是白用了。若包括做梦在内,所有境界里头还是一句佛号,有一点点把握。最后到了无梦无想时,正念常在,那时候往生西方是绝对把握!
          修行很简单,你就考验自己,白天十二个钟头以内,自己看起心动念,多少在正知正念中。白天做得了主,夜里做梦还靠不住;梦中念念如此,那就已经到达了初果;无梦无想时正知正见现前,这就是比丘戒。所以比丘在睡眠时,心中观日轮或月轮光明,光明者无无明,不失忆,不住无记,这算有成就的希望。这叫做住心,戒定慧是一个道理。
          真诚发心解脱才是一切的根本与动力源头. 定力即是心力,故先有坚定真诚迫切的解脱之心。而后一切行为向着此心而为。久之自然形成向心力。
          真实的开悟并非仅是理论上的明白,而是坚定的向着解脱之路正行。方是悟的作用。否则仅是学佛理而改不了心行与日常之作为。就是口头禅了。

            赞般若波罗蜜偈
    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亦灭。
    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
    如虚空无染,无戏无文字,若能如是观,是即为见佛。
    若如法观佛、般若及涅槃,是三则一相,其实无有异。
    诸佛及菩萨,能利益一切,般若为之母,能出生养育;
    佛为众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则为一切,众生之祖母。
    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力,为之立异字。
    若人得般若,议论心皆灭;譬如日出时,朝露一时失。
    般若之威德,能动二种人:无智者恐怖,有智者欢喜。
    若人得般若,则为般若主,般若中不著,何况于余法!
    般若无所来,亦复无所去,智者一切处,求之不能得。
    若不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人见般若,是亦名被缚。
    若人见般若,是则得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得解脱。
    是事为希有,甚深有大名,譬如幻化物,见而不可见。
    诸佛及菩萨,声闻辟支佛,解脱涅槃道,皆从般若得。
    言说为世俗,怜愍一切故,假名说诸法,虽说而不说。
    般若波罗蜜,譬如大火焰,四边不可取,无取亦不取;
    一切取已舍,是名不可取,不可取而取,是即名为取。
    般若无坏相,过一切言语,适无所依止,谁能赞其德?
    般若虽叵赞,我今能得赞,虽未脱死地,则为已得出。

        五遍行修成功了,转过来就是五方佛: 西方阿弥陀佛,作意所生;东方药师佛琉璃光如来,是触所生;南方光明宝生佛是受所生;北方是不空如来,思所生;中央毗卢遮那佛,想所生。
          有分别影像所缘作意---观;无分别影像所缘作意---止。
          观不好,不管无分别影像的境界还是有分别影像,始终观不起来,是因为没有进入意识真的独影意识得定的境界, 架着白骨脚趾头,都想看出来,然后,意识那么想,想自己好像看到——是把前五识拿来作观了,这样是观不起来的,为什么呢?不能如理作意,理没有参透,经教也不懂,拿前五识去作观,就错了。

          如修密宗看光的修法,道家的修法,显教小乘禅观的修法,这个光明想是利用欲界的。譬如修净土,修日轮观是利用欲界的光色、色相而修的。这个欲界“光明相”的进修可以“作意思惟”。观光明,如观日轮定住,内外只有一片光,不要认为就到家了。由这个光明境界、定境界而生智慧解脱,这才是修道,才是佛法;只住光明境界,把握光明境界而自认证果的,不是佛道,心外求法那是见地尚未透彻。因为这个光明境界还是你的意识,阿赖耶识的功能之所依生。
          境界是佛学的名称了,拿现在观念讲就是一种现象,我们做功夫做出来某一种功夫的现象。

    佛法修证精华(7)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佛法修证精华(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fpn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