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喜欢被动的做事情,突然意识到生而为人,应该主动做事。毕竟主动做事意味着为自己负责,也只有主动才有可能掌控自己的生活。
想要顺其自然,其实并不是简单的等待,不是等到瓜熟蒂落,不是等到水到渠成,而是要自己去种瓜养瓜呵护瓜,才能让瓜顺利的成熟。
主动是一种生活态度,相对于被动来说,主动做事容易产生更积极的心理影响,会让我们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即使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也会因为是自己的选择而去选择进一步努力,而不是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以前当任务来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烦躁。恐惧觉得自己做不了,但是等到了截止日期以前,又会不知不觉的把任务做完,实际上这也是工作能力的一种体现,毕竟我们能够完成任务。
再看一看自己完成工作的时间,就会发现实际上要完成的工作所占的时间并不太长,远远没有接到工作后焦虑的时间长,与其这样还不如主动做事,主动先把任务做完,也会消除很多焦虑感。
这些天一直在日更签字,即使偶尔没有完成,也会先完成百字打卡,然后再补上。
毕竟完成了打卡,虽然有瑕疵,但是以后也可以亡羊补牢。
文字写的多了就会发现很多时候说的话都在重复,这些话可能就是根植于脑海中的思维逻辑,我们潜移默化中就是按照这样的思维逻辑在做着选择在做着反应。
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输出,不断的输出,让自己了解自己,去发现外藏在海平面下面的冰山,才会看到自己做选择的本质需求。
我们不要看到什么行为就跟某些标签做对应。比如说今天晚上烧起的晚一些就说自己比较懒惰,做事稍微晚一些就说自己拖延,这是对自己很不利的一种行为。
当我们给自己贴上负面标签的时候,我们也会下意识认同,这样的表现在以后的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会选择与标签所一致的行为。
这样的我们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以便否定自己一边认同于自己的否定,这样的我们又如何能够成长,这样的我们又如何能够自信呢?
一方面我们想要自己过得很好,而在内心深处我们却不想自己过得很好,我们只有深挖自己的核心理念,找到我不为我们所知的深层思维逻辑,我们才有可能发生改变,否则简简单单的改变行为,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与以前相趋同。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光乍泄万物复苏。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我们也会制定很多计划,但是如果我的计划制定的过高。那么我们很有可能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只有根据我们当下的状态,一跳一跳能够得着的计划,才会让我们有兴趣主动做事,而主动做事,也会让我们不断的成就自己,让自己越来越优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