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这大学录取一批又一批的,感觉大学还是挺需要人的吧,咋就总有人对大学校门“傲岸不屈”?
到现在都本二批第二次征集了,据说有的大学连投档都没法投,因为没人报呀。
一者是钱太高了,一年三五万甚至七八万的,对一般家庭来说,的确承受不起。二者现在的人都比较实在,不好的专业不去读,宁愿读一个专科直接就业,也不愿读一个不好的专业以后难找工作,哪怕你是个本科!
贵为象牙塔,也免不了面临录尴尬。
还有一种原因是地域认知。有些家庭不愿离开自己的“老巢”,也造成外省大学在异地录取遭到冷遇。
曾看到一个群里,就有A家长说:咱成都是个好地方,我就不愿娃娃出去,读大学坐个地铁就过去了,节假日周末都可以回家,哪不好了?
接着有B家长则说:成都有人脉资源,还出去干啥?就在省内读,以后也好就业。
家长C则说:现在就一个娃娃,出远门读书去了,怕是以后亲子关系都不很亲了,我们老了还得靠娃儿!
还有一个更绝,说:成都这地方An全,有什么zhanzheng都不怕!
所以,都不愿孩子去远方求学,而有些娃娃可能本身也懒得去拼,去闯,就听大人安排吧,这样就形成了窝里卷!另一方面,也造成外省大学生源不足。
现在各种环境条件好得多了,竟然还有这样的难题,真的有点费解。我们那时读个省城的大学,从小县城坐大巴车要颠簸六个小时,换成现在,飞机一飞,成都到沿海城市也就两三个小时,可是为什么还是有很多种理由不出远门?
想起旧时代的闯西口、闯关东、闯天下,多有豪情和血性呀!也许有人说那是生存所迫。是的,一个安逸温吞的社会,可能也是滋生懒惰、自我沉溺的温床。在安乐窝里呆久了,自然胆怯、自保、畏惧风雨,只求头顶巴掌大的天空安宁。
都说“好男儿志在四方”,而今,人人都只愿在自己熟悉的一亩三分地里流连忘返,儒家知识分子“治国、平天下”的胸襟与气度,恐怕是越来越远去了!
其实,世界才是最大的一本书,还是要让孩子到远方看看吧,“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一个人的胸怀与视野,主要还是在天地之间开拓出来的。
曾经,那句“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让多少人心潮澎湃,现在的人,莫非反而“心如止水”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