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2周四
今天看到一则朋友圈信息,由此想到的事情,很愿意做个记录。
这是早年父母资助过的一位姑娘,已经成家,育有二子,“以前的房子现在小了住不下了”,换房出租。五线城市房子没有多贵,但该有的都有了!
我和妹妹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妹妹前年怀孕压力太大没敢要二胎。
![](https://img.haomeiwen.com/i4237367/2904e2b5ef282b01.jpg)
一、是不是该优先照顾好自己的孩子?
父母在那很长一段时间里,资助的孩子有好几个。而那时我已经长大,父母不怎么管我,或者说父母一直也没太管过我。因为是家里老大,或者懂事从来不需要管。我也从来没有那个概念可以向父母寻求支援和帮助。
工作后结婚前,每月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二的薪水交给妈妈,自己没有什么积蓄。到有大点的需要而达不到时就“自动放弃”。
直到别人问为什么不向父母寻求帮助时,第一反应是极度抗拒——疯了吗,成年人怎么能问父母要钱!
“父母可以资助别的孩子学费,为什么自己孩子不可以?”——最后我被这句质问住。(不能用点醒,因为我始终没有醒。)
后来我在别人的极力说服和“撺掇”下,才鼓起勇气,惴惴不安地向妈妈借研究生课程的学费,很尴尬!
多年来我以自己的“独立”为荣,也以父母的善良助人为荣。
到了今天,我突然觉得,做父母的是不是应该优先照顾好自己的孩子?
孩子可能是已经毕业工作了,可是就没有后续进修、买房、结婚、生子的需求吗?或者就没有学习、工作、感情上的挫折和迷茫吗?确实可以全靠个人努力奋斗的,就多吃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的苦呗!
上学的时候,连做了大手术想休学一年都死活不同意,后来这些“延迟”倒是都无所谓了呢。
年轻时一腔孤勇,总觉得凭一己之力可以改变世界,现在变成老狗就老实多了!
年纪大些想法又有不同。每个人在这世上位置不同,一部分靠个人奋斗,但父母家族给予的基础和支撑亦很重要。
所有人才辈出的世家大族都是世代努力的结果。教育,家风,人脉,财富,每一代人在原有基础之上多积累点,后一代就有机会站的更高一点。
天才和奇迹固然有,但不是我辈普通人可以指望的。
那些无视社会现实,盲目要求孩子独立奋斗的父母,都是怎么想的呢?
二、为什么有的孩子和父母缺乏情感互动?
为什么有些孩子,父母看不到他的需求?
其实孩子一生都需要父母的情感支撑,只不过有些孩子习惯了得不到,久而久之的连想要得到的欲望都丧失了!(比如我,比如我家猪)
而父母在孩子身上得不到适当的反馈,比如孺慕,比如撒娇讨好,比如被需要的感觉,恐怕也会缺乏付出的欲望。
寻求帮助对有些人很容易(比如妹),对另一些人很难(比如我)
我的“懂事”源自何处?
而今细想可能是由于自幼的动荡奔波:
一岁半被扔到新会奶奶家半年,
两岁回来后一直在姥姥跟前长大(刚从广东回来家里人听不懂我说话),
上幼儿园中班家里有妹妹要照顾(父母不再是我一个人的了),
小学三年级又被扔去新会奶奶家(那时开始有“寄人篱下”的感触了),
再回京发现居然搬了新家,妹妹仿佛比我更适合“承欢膝下”的角色。
那么,在我开始“懂事”之前,幼儿的心理安全感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我和父母持续相处过多久?相互间的情感互动和支撑又建立到什么程度?频繁的变动对此有何影响?
初中,妈妈得了哮喘,一病三十年,父亲既要照顾病妻又要照顾幼女,作为长女也没法不懂事的。而懂事的孩子总是自觉不自觉就会被忽略的。
习惯了的事情,就不会去想太多。
三、到底是什么引发的抑郁?
回想2009年第一次去看医生时的情形,好像那时潜意识里把生病的原因归结于手,跟医生叙述的内容不自觉有种倾向性。
自幼跟随的绰号,无知幼童的嬉闹,妈妈的介意,与旁人的不同,让我感受到了周围人的异样,有些感觉像刺,深浅未可知,但终生无法拔除。
姥姥是不同的,静默的山样的安全感,未曾从姥姥身上感觉到自己不一样。
认识檀为民大夫以后,形成另外一种观点,爸爸在生我之前被关整三年,人身禁锢和政治审查摧残了他的身体和精神,患严重神经衰弱,说终身未愈不为过。父母身上的病症,对孩子直接是“胎里带的”的隐患。
这仿佛又为我找到了一丝线索。
今天好像又有了一些“新发现”,以往习以为常从未细想的幼年经历,似乎有着不正常的漂泊和动荡,是否对人的心理成长造成影响,程度如何?
是耶非耶,亦未可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