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教学方法的研究
摘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部分,某种程度上说,语文教学的效果是否良好取决于阅读教学的得当与否。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化,学生为主体、老师作为引导者的模式成为主流趋势,以往的逐句、逐段的阅读方式已经不符合新时代的阅读要求。本文着重探讨“主问题”下的阅读教学方式,“一石激起千层浪”,以问题激起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探索。具体将结合教学实例阐述三方面的问题:“主问题”的内涵,“主问题”的设计和“主问题”设计时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 阅读教学 主问题 教学方法
好的问题能够对课堂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 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对于阅读教学问题设置的研究非常有必要,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意义重大,是个很好的研究角度。
1、 “主问题”的内涵
“主问题”这一概念,是湖北省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首次提出的,在她的研究中提到,“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理解、品味、欣赏、探究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是能够让阅读研讨深深进入课文的教学问题。“主问题”最大的教改意义就是能用精、少、活的提问激活课堂、创新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1)从教学实践来说,“主问题”就像天空中飞翔的风筝,即使变幻莫测,无论风筝飞到哪里,教师都紧紧抓着那根线,“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它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精练的概括性。 教师在研读课文后,结合作者写作意图和自己的文化修养,对文章深度理解后,提出的“主问题”能够高度概括文章主旨,对课文的理解起到关键性作用。比如,执教《珍贵的教科书》,由题目提出“为什么说教科书很珍贵?”学生由此思考探索,寻找总结“珍贵”的原因,即为本课的主旨。
第二、可探究性。新课标标准倡导探究式教学,所以“主问题”一定是可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仿佛具有牵引力,能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课文的主要内容。比如,执教《庐山的云雾》一课时,设计了一个核心问题:老师听完你们的朗读,已经沉醉其中了!你喜欢庐山的云雾吗?喜欢它的哪个特点?通过不同学生的探究、汇报,就概括了庐山的云雾的三个特点。
第三、内在的逻辑性。阅读教学中会涉及多个问题,这些问题之间应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执教《树叶都是绿的吗》一课时,提出一系列“主问题”: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生物老师的课《树叶都是绿的吗》是怎么上的?给林巧稚什么样的启发?给她后来的事业带来怎样的影响?一系列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升华了思想。
2、 “主问题”的设计
(1)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主问题
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然后针对这些目标提出相应的“主问题”,激发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目标要求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比如《满山的灯笼火把》,重点就是体会作者危难之中的坚强、勇敢,冷静、自救,以及对亲人乡亲救助的感激之情,可以提出“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哪些情景让你感动?为什么?”这三个问题一方面理清了故事发生的脉络,另一方面通过聚焦感动的情景,体会作者各方面的性格和情感细节,达到了教学目标。
(2) 根据文本体裁设计问题
小学阶段学生主要接触了写景散文、写人、写物的记叙文、叙事文、说明文、诗歌(古体、现代)以及童话故事、传说、剧本。每一种文体都有自身的行文特点,有着类似的学习方法,我们可以依据文体来提主问题。
写景:比如《锡林郭勒大草原》、《桂林山水》、《海上日出》等。一般写景的文章都会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列出几个特点,表现美丽和热爱之情。教师可通过多媒体画面和朗诵引入情景,带动情感,从“为什么喜欢?”入手,引领学生自主探索景致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状物:比如《翠鸟》、《麻雀》、《珍珠鸟》等。写小动物一般会有外形和活动的描写,一方面学习描写小动物的方法,一方面了解小动物的习性,深层次的就是人和小动物的信任、爱护和心灵对话。所以,我们一般抓住“翠鸟是什么样子的?哪些地方体现了翠鸟的机灵、敏捷?你准备怎么和翠鸟做朋友?”“为什么麻雀能把猎狗吓得后退?我是如何逐步得到珍珠鸟的信赖的?”这几类问题来提问,以此培养学生观察、爱护小动物的习惯。
写人:比如《黄道婆》、《詹天佑》、《心正笔正的柳公权》等。写人一般都是通过一些事情和语言,捕捉细节体现人物特征、品质或贡献。在设计主问题时,就要侧重“为什么国家博物馆里要陈列黄道婆的雕像和松江布?”“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体现在哪里?”“从哪个地方可以看柳公权的心正?”这类问题,以此为学生的技能学习、品格磨练树立榜样。
叙事:比如《心中那盏灯》、《争吵》、《倾斜的伞》。叙事文一般都是启迪智慧、抒发情感,设计问题时,可以找出主题句来发问理解,“为什么说父亲做的灯是最美的灯?”“争吵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示?”“伞为什么是倾斜的?”,以此来丰满学生的情感,提高道德情操。
说明文:比如《新型玻璃》。“通过作者的介绍,你对新型玻璃有什么了解?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介绍的?”通过这些问题,学生不仅了解了知识,还知道如何准确简明地介绍一件事物。
(3) 根据不同的阅读阶段设计主问题
初读阶段:课堂阅读教学中,导入环节之后,“主问题”的设置为学生初读课文的体验,是学习文本的起始阶段。比如,在执教《惠崇<春江晓景>》和《游园不值》时,在揭题阶段,我在让学生交流自学课文的感受时提出“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通过观察和想象写作的手法,这首诗中也有体现。读完诗,你发现哪些是作者真实看到的?哪些是作者的想象?”主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大意。
精读阶段:是阅读教学的核心阶段,这个阶段提出的“主问题”,能够引导学生通过仔细揣摩、深入品读关键片段里面的字、词、句,来体会文本的内涵、思想情感、写作艺术,形成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精读阶段的主问题是阅读教学流程中的高潮阶段,黄金时间。精读阶段应产生一系列主问题,以引起师生对话,激发学生探索,带动小组合作,进行说话、写作的课堂训练,教师准确总结等。
以《心中那盏灯》为例:品读父子的对话。
问题一:“我”两次问道“爹,你干嘛呢?”心情一样吗?爹是怎么回答的?体现了什么?
问题二:两次写到父亲把手放在脖子上取暖,表明了什么?
在讨论通过对话和细节体现情感后,让学生写一段和母亲的对话,来体现母亲对你的爱,进行练笔。
过渡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在两个学习任务的衔接之处,主要由老师牵线为主。
比如,执教《翠鸟》一课时,我启发学生:你喜欢翠鸟吗?喜欢的原因是什么?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和跟大家分享一下。开始很多学生分享的是翠鸟的外形,我顺势引导,点讲了写作顺序,并指导背诵。之后我又提问:
就像一个人,仅仅是长得漂亮,你们愿意跟他成为朋友吗?
生:不愿意,成为朋友最重要的是人好
我:是的,就是说性格好、有本事,这需要你们彼此有很多的了解。接下来你们找一找这只漂亮的小翠鸟还有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如此过渡,就引出下一段翠鸟活动的学习。
总结阶段:在阅读教学接近尾声,我们需要对所学所感进行总结、延伸和拓展。这时提出的问题多类似于“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如果以后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做?”“如果你跟奶奶介绍这种小动物,你准备怎么说?”
比如,执教《狐假虎威》时,在总结阶段,我提出问题:
同学们,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你想对狐狸说什么?
生:我想对狐狸说,你不要依仗老虎的威风欺压小动物,它发现了,一定会把你吃掉。
我:你想对老虎说些什么呢?
生:我想说,你以后要多动脑筋,别轻易上当受骗啦,小动物怕的是你,怎么会害怕一只狐狸呢?
我: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找出了问题的关键。老师还有一个想法,狐狸遇到老虎,老虎很饿想吃掉它,如果是你,生命受到威胁,是不是也要想办法保命?
学生点头,一致赞同
我:所以,有时我们遇到危险或者坏人,可以对坏人撒谎。
然后几个学生讨论交流了自我保护的技巧。
这堂课的结尾,我进行了拓展,不仅促进学生掌握了寓言的内涵,还能在生活中灵活应用,效果很好。
3、 设计“主问题”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文本教学目标应与“主问题”的设计有机结合。
首先,“主问题”的设计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问要启发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落实目标要求,掌握知识,升华情感。
其次,“主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背景和生活经验,进行有效的拓展和生成,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思维发展,不仅学到位,且能灵活应用与生活实践。
第2、 要认真处理好几个关系:
课堂是活的,有各种情况发生;教学中应见机行事,活学活用,处理好教师预设和学生生成的关系,教学目标和语文素养的关系,教师自身成长和“主问题”设计的关系。
第3、 老师要功在课前,才能精在课上。
问题的有效设计需要老师自身的高瞻远瞩,对教材和学情的把控,必须提前统筹设计,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果出现预设之外的事情,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机智,灵活解围。
鲍勃尔说,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新课标谈到阅读教学时提到,阅读教学是老师、学生、文本和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课堂教学的效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要充分考虑,分清主次,以高屋建瓴之态,统筹把握,深度挖掘“主问题”的设计,以点带面,潜移默化,由浅入深,以期达到阅读课堂活泼有序、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自我成长提升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余映潮.我对阅读教学”主问题”的研究与实践【J】.中学语文教学.2007(9):46 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