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这样一道小学数学应用题:A和B同时从甲地前往乙地,A在前半段路程中的速度是B的80%,在后半段路程中的速度是B的120%,问A和B谁先到达目的地?
A先慢后快,究竟能不能赶上B或者超过 B最终先到目的地呢?根据直觉判断,A开始慢下的部分后面用快补上,应该同时到达。但通过计算后就会发现,其实是B先到达。设B的速度为1,前、后半段路程各为1,则B从甲到乙花的时间为1/1+1/1=2,而A花的时间为1/0.8+1/1.2=2.08,显然A要花是更多的时间才到达乙地。
像这种题目其实可以不用计算也可以得出结论的,用一下极端思维,啥?就是夸张一点啦!题目中反正是先慢后快,不如夸张一点,设A开始速度是B的50%,这就会出现什么情况?当A走完前程时,B已经走完全程了,A再怎么快也追不上B啦!
如果将题目改一下:A和B同时从甲地前往乙地,A在前半段路程中的速度是B的80%,请问A在后半段路程中需要以B度的多少才能和B同时到达乙地?刚才通过计算,B到达乙地的时间为2,而A在前半段花的时间为1.25,所以后半段剩余时间为0.75,1/0.75=1.33,也就是说,A的速度必需是B速的133%才能和B同时到达乙地。假如A在前半段路程的速度是B的60%呢?通过计算,在后半段的路程中,A得以B速度300%才能追上B。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就是劝人们重视人生前半场。如果在半场慢了下来,后半场是很难追得上去的。这一类的鸡汤文很多,从古到今都有,比如“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
这些名言警句虽然读起来琅琅上口,但并不直观,不能直接指人的灵魂深处,不如上面一道应用题能说明问题。
如果将读书生涯比作是一段旅途,那么我们更应该重视前半段。还有一个问题,到了后半段提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真实情况往往是这样的,A到了后半段想提速,却力不从心,而这个时的B开始提速了,A除了望洋兴叹之外不可能有任何作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