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西陆华胥。
今天梳理了一下近期听书感想精华,打包分享给你,希望能有所启发。
1
#影响力
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提出过一个著名的15分钟定律:
在未来社会,每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
当时还没有互联网,直到安迪·沃霍尔去世的1987年,互联网的应用也不过刚露苗头。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从此改变了这个世界。
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能火,15分钟或者更短时间,展现巨大的影响力。
而关于影响力,罗伯特·西奥迪尼的著作不容错过。
太多互联网从业者,学习研究这本书,在互联网的世界中,借助网络效应,创造个人、产品、公司的影响力神话。
互联网把影响力无限放大,因此流量为王。
甚至有的人为了流量而不择手段,可是这样的方式,最终会失去流量,透支掉影响力。
毕竟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所以,对于影响力,可以学习那些套路去增强它,却不能仅仅以此为目的,走上片面追求影响力的歧路,最终被反噬。
另外,对于网上有很大影响力的事件,个人应保持客观、审慎的态度,进行独立思考,避免被舆论裹挟,卷进乌合之众。
2
#先发影响力
影响力教父的前后两本专著,颇有些左右手互博的意味。
影响力和先发影响力,分别是对注意力的争夺及反制。
可以说,注意力在哪里,影响力就在哪里。
有些话题或者事物,天然会吸引人的注意力。
所以,会被用来炒作话题,吸引眼球,互联网上已经见怪不怪了。
无论在网络还是现实中,注意力一旦集中在焦点上,大脑带宽就会窄化,形成隧道效应,过于关注一个领域或者一件事,而忽略了其他。
影响力的关键在于引导他人的注意力,从而改变其认知和行为。
先发影响力则是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先发制人,避免被轻易影响。
这启发我们,对于一个事情,可以从相对的维度去看待,洞察其中的矛盾所在,找到行动指南。
也就是,辩证去看,灵活去办。
3
#自我&群体&社会
人是社会性动物,是独立的,可又无法独活。
概括起来,我们一生中要处理这三对关系:自我的身心关系,自我和群体的关系,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就身心关系来说,理想的状况是知行合一、身心和谐,如此才能保持身心健康,为人生打好基础。
自我与群体的关系,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身处怎样的群体、融入怎样的群体,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界限在哪里,很多地方都是一门学问。
至于在更为宏大的社会中,一个人应该如何定位、如何存在,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古往今来无数圣贤都有过研究,百家争鸣,千人千种观点。
从三对关系的维度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角色定位,思考一个人究竟该如何在群体及社会中发挥作用,能起到什么作用。
人的一生,一直处在这三对关系之中,需要不断处理好它们,这就是修行啊。
4
#人类的未来
地球,太阳,太阳系,银河系,最后都会终结。
人类的未来究竟在何方?
现实的宇宙中,会不会存在「黑暗森林法则」?
这很有可能。
会不会存在比我们更为高级的文明?
这不是没有可能。
放眼宇宙,整个人类文明,可能没那么重要,也没有那么高级。
很多我们认为的文明如何灿烂,科技如何发达,都是我们自以为的,都是在自身这个维度上的认知。
意义只和维度相关,在不同的维度上,意义截然不同。
我们自我认知,客观中蕴含主观,真实而不普适。
真相很有可能是,给时间以生命,给岁月以文明,而我们也许并不是唯一。
浩瀚宇宙之中,地球如一粒微尘,除此之外,还有太多太多类地行星。
微尘之上的小小个体,操心这大千世界的走向,真有些杞人忧天了,哈哈哈~
这么想来,日常的苦和难,又算是什么呢。
所以,认真过好每一天,开心快乐就好啦。
5
#镜像神经元
第一次了解到「镜像神经元」这个概念,是在李笑来老师的得到专栏课程里。
而今天这本书的内容,用科学的分析方法,驳斥了镜像神经元理论,认为其无法解释人类的认知和行为。
可以说,一种观点,从最初的假设,到渐渐成为理论,再构建起来体系,过程中存在波折很正常,即便最后被证伪,也是正常不过的。
科学发展从来就不是一片坦途。
至于镜像神经元究竟有没有、到底有怎样的作用,那是专业研究人员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你我这般普通人来说,需要做的,是从中得到启发,用来改善自己的思维,改进日常的行为。
同时,多学习了解一些大脑、神经、认知的前沿理念,持续升级自己的认知模式,进而指导行为升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