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周期继续教育即将收官,这学期进行了最后一次面授课程,两场腾讯会议一场线下,感谢组织者和面授老师的精心筹备,我受益匪浅。
首先更新了教育理念,一线教师每天上课、批阅作业、管理学生,真正能捧着教育理论书籍的时间太少,而面授是个好机会,大家集中一个时间,静下心来,聆听专家的讲座。几个小时下来如沐春风,再次感觉课堂的可爱,教学的有趣,教育的意义,待回到工作岗位上必然有了新视角新体会。
例如: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这个恒古话题,会因教学模式的改变而打开观念的广度,因更新的硬件设备而推动技术的发展,如鱼得水的操作得心应手的资源引入使师生在课堂上提效增质。
培训后我对日常使用的希沃教学助手进行了改进,依据我校学生认知特点和兴趣拐入点添加了图片和视频,源自他们生活圈的事件导入教学和设计实验果然事半功倍了。
其次,培训中我们观摩了两节课堂教学,其中新港二小陈老师的建模课《心脏和血液》令人耳目一新。记得很多年前的培训上市教研员说这类解暗箱的课如果有信息技术直接观看最好了,而在课堂上再现几无可能,还是设备和技术问题,自从科学教材编纂多次,编写者们越来越致力于课堂再现了,建模思想在六年级教材中诠释得也越来越明晰了,记得2008年我在天津市做过一次关于建模课的讲座,讲座后一名年轻老师做了一节研究课,如今时过境迁,陈老师的课堂将“建模,建构科学概念的有效方式”这一主题表现得令人眼前一亮。教师指导学生依据现有材料操作实验看到的现象与他们原先认知产生极大冲突,突破了之前依靠教师告诉讲述和学生自有的想象力不能完全理解。
现描述一段以窥一斑:
师:血液流动与哪个器官有关?什么样?在哪?如何工作?(学生猜、画、分享)
模拟实验:用什么材料模拟心脏?血液?你怎么想的?
老师出示材料,学生立刻明白怎么做了。
灵魂三问:用什么模拟什么?心脏跳动如何推动血液?心脏通过什么起作用?
随即老师提出注意事项:示范如何挤压;材料不能弯曲;每人都做一遍;记录。
汇报:实验中观察到什么?(根据数据获得的发展)依据实验发现心脏起什么作用?你们小组之前的想法与现在的想法有什么变化?较之前有了哪些新认知?
后来再次追问:为什么没有出现血液流出同时血液流进?
视频分享(医学事实)夯实知识点。
最后学生总结教师汇总升华落实教学四大目标。
在这堂课中模拟材料是关键点之一,也是老师最为倾尽智慧准备的部分:一个水槽,红色水,两根胶皮管,一个皮囊。另外一个精彩问句是“你们小组之前的想法与现在的想法有什么变化?较之前有了哪些新认知?”这就推动学生的认知更新,假以时日学生不仅掌握学习方法更能主动进行知识更新,或许还会对权威论点进行辩证思考。
面授培训对我的教学有很强的指导性,培训后没多久我参加本校高级教师引领课教授《导体和绝缘体》,课起始提问:“你认为哪些材料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课堂总结时再次提问,“通过实验你的认知有哪些变化?较之前你有了哪些新收获?学生的认知更新了,之前模棱两可的都得到了落实,并顺利落实教学目标。
再次感谢培训组织者和授课者,你们辛苦了。期待下一轮培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