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原生家庭、学习和工作、亲密关系、人际关系。
这5天的自由阅读写作,让我抱走了一大波感悟,轻轻松松解决了很多心理卡点,仿佛做了一场心灵SPA。
若你对这本书的内容感兴趣,欢迎与包子一起阅读分享,并跟我分享你的收获和成长困惑,我会随机抽取幸运读者,送上一份有包子味的公益咨询体验哟!
最后一章,终于到了人际关系这一环,本书把人际关系作为最后一个篇章,我想作者是有特别考虑过的。
从自我成长——原生家庭——工作学习——亲密关系——人际关系,像极了一个人的向上成长路径:从一个人的成长,到从父母庇护中走出来,进入社会的锻炼式考验,然后组建自己的家庭,有了新的人际关系圈。
我昨天写亲密关系的感受时,就提到:
“亲密关系从本质上其实就属于人际关系,那与父母的关系、与孩子的关系、与朋友同事的关系,都属于「人际关系」。”
所以,「自我成长」这个话题,其实包含的是两个类目的修炼:和自己相处、和他人相处。
关键在于,这两个类目的修炼不是割裂的,而是是相互影响、相互成就的:
自我越自信、越富足,人际就越和谐、越共赢;
人际越正向、越积极,对自我越滋养、越通透。
所以,我现在越发看见“向内探索、向上成长”的意义:
向内探索是关键步骤,提升觉察力,激发内在积极能量;
向上成长是持续形态,提升成就感,成就和谐富足人生。
01 自我和解的5%改变,得先从接纳开始
“接纳”这个词,贯穿了整本书,李老师给每位来信者的回复,第一段的文字永远是留给“接纳”的。
他能看到来信者的纠结、苦闷、痛恨、自贬,但是在提出建议之前,他都会先帮助来信者看到自己这个状态或者行为的好处。
比如,人际关系篇中第5个故事,来信者的问题是“心态失衡”:
听到朋友或者熟识的人比我优秀,就会心态失衡,感觉很难过、很失落、很沮丧。
李老师回答:
“没必要约束自己的心态失衡,因为约束自己是一件特别费力的事。你已经比他们差了,吃着亏,还要费时费力学习怎么约束自己,凭啥?连失衡都不能痛痛快快失衡了吗?哪有这么霸道的!没事,你就失衡你的。”
李老师总能找到让人信服的一点理由,告诉你:
它的存在其实是有非常合理的一面的,你确实有这样做的理由,但如果你不喜欢它的话,那我们来做这样5%的小尝试,你看怎么样?
所以他说:
“我知道你担心这样下去的结果。我建议你先试一次,不加约束,看看它最严重能怎样,就当做个实验,坚持观察一个星期。”
这是我看到的,一位专业的咨询师,给到来访者的尊重和信任。
那对我们个人来说,我们可能是任何一位来信者,先接纳自己,再尝试改变。
接纳自己的过程可能很慢,但是慢也可以被接纳呀~可以慢,不要停,大不了匍匐前进~
02 与人相处下的独立自我:允许自己说出真实想法
在人际关系中对自己的责难,大多是来自想象:
担心别人看到自己这么胖,会嘲笑和远离自己;担心自己不讨好领导,就没法顺利完成自己的工作;担心如果不去干预孩子的学习,孩子就没办法取得更好的成绩......
但是自己担心的这些事情,在别人那里也许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根本没想过,原来我们是可以去问问别人的想法的。
拿到别人的反馈很重要,这样我们对自己的调整才不是闭门造车。
还有最近做的两场OH卡探索,特别是9月9日(昨天)关于「金钱关系」的探索,我就发现我自己也踩了这个坑:
自己想象的答案,并不一定是事实真相。
这次金钱关系探索的收获,我准备在明天的文章中好好来梳理一下,这里就不展开啦~
在打磨自我介绍的个人特质词汇时,有一个动作对我很关键:
找10位熟悉的人,可以是同事、亲人、伴侣、朋友,问问他们,在他们的眼中,我最特别的地方是什么?
我拿到了6个人的反馈,在他们的反馈中,我惊奇地发现,我一直想要成为的那个样子,就是他们眼中看到的我的样子。换句话说,原来我已经成为了我想要成为的样子。
是不是很有意思?
我们想象当中的自己,跟别人眼中的自己,也许也是不一样的哟~
所以不要盲目自大,也不要盲目自卑,要做的,就是去问问身边人,他们看见的你,是不是你心目中的你?
把你的想法拿出来分享吧,看看会收到怎么样的反馈呢?
(至少你会收到我的反馈,哈哈哈哈哈~)
网友评论